肖科昌
课改走到今天,笔者在所听的竞赛课、公开教学中,发现许多一线教师还是停留在追求课堂形式的花哨。一堂课围绕制作精美的课件,按照自己编写好的“剧本”表演一场。很难看见教师真真正正地围绕教学的实效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上下功夫。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要点,采取有效的操作策略。笔者结合《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轴对称图形》上课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轴对称实物。比如展示剪好的蝴蝶,让学生欣赏,并问:“剪出的蝴蝶有什么特点?你感觉怎样?里面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很想探个究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按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初步构建数学形象。学生明白了蝴蝶折叠起来两边完全重合,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这种图形的名称(轴对称图形),并读一读。然后,教师再拿着教具(手中的蝴蝶)叙述:“这只蝴蝶是一只轴对称图形,中间这条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再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学具(蝴蝶)复述上两句话。随后课件展示一些轴对称的物体并操作演示沿着对称轴对折重合。这样一来,学生脑海中对轴对称图形有个基本了解。当然这些还不够,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仿性练习(基础练习),课件展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比如平行四边形)。再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找出轴对称图形。
深入实践操作,探究知识的形成。在学生获取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架构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操作实践:各小组抽一张平面图形纸片,折一折,看看有几条对称轴。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分组折一折的过程中同组之间相互讨论,组内形成统一的结果,再各组相互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教师适当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实践操作中通过目标明确地讨论(讨论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切不可随意布置,进行一些毫无意义的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果,更展示了获取这些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主发展。
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知识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得出来。教师不能生硬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如:有的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在学生操作后点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再找一些不同的三角形折一折,第二天再告诉老师。这样一来留足空间给学生,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会深刻地留在脑海里,学到的知识是“活”知识。
四、积极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以鼓励学生为主。
课堂教学教师始终要蹲下身子,真正做到师生平等。无论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准确,教师应始终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笔者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位学生提出圆只有4条对称轴,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他的结论,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充分利用生存性教学资源,鼓励全班同学想个好办法来帮助他。并让这位同学课后用圆片再去折一折,画一画,第二天再告诉老师,相信他一定会明白。这样学生就能感到老师永远相信他。他自己也自信一定能学好、学会。在这个环节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的设计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结果。首先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基本练习(即模仿性练习),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在课件上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并画好一条折痕,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接着,让学生利用平面图形纸片折对称轴,再让学生在汉字、字母中找轴对称图形。这是一种变式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最后,让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用纸剪)张贴在各組的展示板上,并要求排版美观。这是一种开放性和发展性练习。一堂课的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应静下心来,摒弃浮躁的心理,克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花样,作秀,无病呻吟的表化性课堂教学。实实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体学生的发展。让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