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眼中的“布衣元帅”徐向前

2013-04-29 00:44肖伟俐
名人传记 2013年5期
关键词:徐向前元帅

肖伟俐

徐向前是出自黄埔一期的元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是个性最为隐忍的元帅,是唯一会织毛衣的元帅。

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善手工,能缝补,爱读书,好书法;生活简朴,没有架子,不讲究吃穿,一生说五台话,爱吃山西饭,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

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对徐向前元帅的个性和治家曾有评价:

江泽民说他:“家风清廉,堪称表率。”

李先念说他:“刚毅木讷,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

洪学智说他:“不争功,不诿过。”

李德生说他:“从来不居功自傲、突出个人。”

程子华说他:“实事求是,反对作假。”

徐向前有四个孩子:

女儿徐志明,1923年出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后为空军某部军医。

女儿徐鲁溪,1941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工作,曾任国家信息中心主任。

儿子徐小岩,1947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将。

女儿徐小涛,195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在美国加州慈善基金会工作。

在儿女们眼里,徐向前是一个正直、质朴、善良、真诚的好父亲。

徐鲁溪:我最喜欢父亲穿补丁军便服的照片

几年前,笔者曾采访徐向前元帅的二女儿徐鲁溪。5月的京城,已经有些炎热,而站在笔者面前的徐鲁溪,头上却戴着一顶灰色绒帽,她解释说:“我怕头疼,我爸爸就是偏头疼,医生说我这是遗传。”

徐鲁溪个子不高,身材清瘦,肤色白皙,一身素衣,干净利落。她自称是家里讲话最凶的,一辈子直来直去。

徐鲁溪孕育在山东,诞生在延安,因而徐向前给女儿取名鲁溪。

徐鲁溪笑道:“我爸说我就像小溪流水一样,没什么大出息。”

徐鲁溪1960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固体物理系,毕业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文革”期间曾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毕业后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她一直从事科技工作,是计算机专家。她是徐家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兵的人。

徐鲁溪口齿伶俐,讲话语速很快,表情丰富,很有感染力。她说她非常认同把父亲叫作“布衣元帅”,说她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就是父亲穿着补丁军便服照的那张,因为那就是父亲的本色。

徐鲁溪拿出一本画册,这本画册是徐家几个子女为纪念父亲一百周年诞辰自发编辑的,分“战争篇”“国事篇”和“生活篇”三部分。

徐鲁溪找出那张她最喜欢的照片,照片上的徐帅身着便装,戴着眼镜,一脸慈祥,面部的老年斑清晰可见,衣领上的补丁非常醒目。

徐鲁溪说:“这块补丁是爸爸自己亲手缝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走在大街上,已经很难看到一个穿补丁衣服的人了。”

徐鲁溪觉得父亲的生活方式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他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参加革命后,他先在鄂豫皖创建根据地,接下来就是长征,参加西路军、八路军,一直打仗。这么下来,他习惯简朴的生活了。”

“文革”期间,徐向前和几位受到冲击的老帅叶剑英、聂荣臻等人曾经躲到西山避难。此后,徐鲁溪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就到西山去看父亲。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老帅们那种处变不惊的气度,还有他们的打扮和神情。

徐鲁溪说,即使在当时那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几位老帅依然保持着各自的风度,像叶帅、聂帅,或是穿个鹿皮夹克,或是戴个贝雷帽,呢子裤子裤线笔挺,看不出丝毫委顿和抑郁,依旧保持着元帅的气度与威严。和他们一起的徐向前则一身军便装,肥大的军裤既无裤型也无裤线,看上去有点儿另类,但他神情如常,泰然自若。

徐鲁溪笑着说:“这老头一看就是土的。尽管说我们山西人抠门,可买件衣服的钱还是有的吧,但是他就是喜欢这样,本色呀。”

徐鲁溪认为,徐家子女们认可“布衣元帅”这个评价,不单单指他简朴的生活习惯,还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从不动摇,朴素而执着。

徐鲁溪生下来后,母亲黄杰没有奶水,徐向前就用战场上缴获的日本大米熬米汤,再加上菠菜水、胡萝卜水喂女儿。特殊的环境,艰苦的境遇,使徐向前对这个女儿有着特别的关爱。

徐鲁溪小时候调皮好动,经常惹事,因而常常受到处罚,管教她的就是徐向前身边的警卫人员。

徐鲁溪回忆说:“散步的时候,我让生病的爸爸抱我,他抱着我,那些警卫员心疼首长,就抢着把我抱过去。当然那些小伙子不会好好抱,胡乱抱几下,就让我自己走。散步回去以后,吓唬我说要把我关禁闭,还训斥我说,你怎么散步时又让爸爸抱了?以后不许这样!我怕被关禁闭,就答应以后散步时不再让爸爸抱。”

徐鲁溪性格开朗,聪明活泼,在延安时徐向前喜欢带她去串门。 “在枣园的时候,爸爸带我去毛主席家,我和李讷一起吃饭,李讷说吃完饭有香蕉吃。那时我没见过什么是香蕉,很是好奇,心想赶快把饭吃完,尝尝香蕉是个什么东西。那是我第一次吃香蕉,是沾了毛主席的光。你想不到吧,在延安居然能吃到香蕉。”

在徐鲁溪的心目中,父亲为人谦和,朴实严谨,“他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这些品质不仅能从他的生活细节中看到,在与其他元帅相处的一些小节上,也能感受到。

徐鲁溪说:“在延安枣园的时候,我爸爸住的窑洞离总司令的窑洞很近。总司令的警卫员敲门喊:徐司令!我爸爸一听就跑出去了。”徐向前住的窑洞离朱总司令的窑洞不远,俩人是近邻,闲暇时,朱总司令常常派警卫员叫徐向前一起打扑克。既当爹又当娘的徐向前,每次去都会带着小跟班徐鲁溪。徐鲁溪每次都乖乖地坐在爸爸身后。

朱总司令好打扑克,水平却一般。输多了,他就会说:“徐司令,怪不得你今天赢呢!原来是鲁溪坐你旁边。哎,小姑娘,到我这儿来,到我这儿来……”

父亲爱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说到父亲留给自己的财富,徐鲁溪认为,自己从父亲身上得到的最大教育和财富就是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做一个能容人的人。

改革开放初期,徐鲁溪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调到国家计委计算中心,开始接触计算机。这是一个全新的单位,也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对于快四十岁的徐鲁溪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徐鲁溪说:“我们单位副部级以上干部的子女就有二十多个。”

干部子女扎堆的地方,往往会成为是非之地,同时,更是一个竞争之地。而对于一贯自信、自强的徐鲁溪来说,新的工作和环境只是一个新的考场而已,她所需要的只是拿出自己的实力和智慧。

1980年,徐鲁溪被派往日本培训,培训结束后,外方专家给徐鲁溪的业务评定是优秀,英文是一百分。

徐鲁溪:“一下子就把他们镇了。”

刚到计算中心的徐鲁溪被同事称为“老徐”,她参加的第一个大项目是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并连创几个第一:这是国家第一次用计算机来处理人口信息,她也是第一次当上负责人,负责计算机的软件开发。1985年,国家设立科技进步奖,她第一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完成这个项目,徐鲁溪特别高兴。她说:“其实我倒不是在乎那些荣誉,而是为了完成这个工作,我验证了自己的能力。父亲爱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把项目做下来后发现,我还是挺能干的。”

讲这段过程时,徐鲁溪挥舞着手,脸上散发着幸福的光泽。那是她事业的一个顶峰,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她在按照父亲的要求,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也延续着他们这个家庭的光荣。

1972年,七十一岁的徐向前给女儿徐鲁溪写了一段话,嘱咐她在工作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

革命的事情天天去做。

复杂的事情细心去做。

重要的事情耐心去做。

不懂的事情虚心去做。

大家的事情带头去做。

别人的事情帮助去做。

个人的事情抽空去做。

工作繁忙细致一些。

遇到问题冷静一些。

处理问题慎重一些。

遇到困难坚决一些。

了解情况全面一些。

待人接物热情一些。

受到刺激忍耐一些。

工作方法灵活一些。

徐鲁溪虔诚地望着父亲的题字说:“这是我的座右铭。”

徐小岩:“在我心中,徐向前就是一位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朴实而普通。”

笔者采访徐小岩中将时,见他身高一米八左右,身材挺拔,容貌酷似其父,笑时两只眼睛眯在一起,很有亲和力。他笑着说:一般采访我都不应承,我没什么话好说。事实上,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真是想不起来了。

徐小岩1947年出生于山西长治,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1980年自费到加拿大留学,取得硕士学位,是目前我军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海归派”和计算机专家。徐小岩长期在部队搞技术和管理工作,曾先后在海军、二炮、总参、南京军区、总装备部等单位任职。

说起他的父亲徐向前元帅,徐小岩说:“在我心中,徐向前就是一位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朴实而普通。”

1947年,在解放大军行进的队伍中,黄杰在山西长治生下了徐小岩。四十六岁的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中年得子,欣喜异常,徐小岩一生下来,还没有洗,他就高兴地把儿子的小脚丫含在嘴里。

像所有的家庭一样,徐向前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

徐小岩认为,他从父亲身上承继了纯朴善良的品德、好学不倦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军人作风。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生。

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徐小岩,由于营养不良,两岁时才学会走路。徐向前非常注意培养儿子的阳刚之气,从小到大,他一直鼓励徐小岩多参加体育锻炼,生活起居严格按照部队的作息时间。

徐小岩说:“我从上学开始,就喜欢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我在清华读书时,参加游泳比赛,还得过二百米蛙泳的冠军。”

一生简朴的徐向前并没有因为徐小岩是几个孩子中唯一的儿子,而对他有什么特殊的照顾。

上小学时,徐小岩是在八一小学,当时叫作“北京军区子弟学校”,同学里大部分都是部队的干部子女。因而,每到星期天,一些家长就会派车到学校门口接孩子。徐小岩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徐向前也从来没有派车去接过他。

当时徐家住在北京东城区的史家胡同,从家里到学校要倒一次公共汽车,第一段坐到西直门,票价一毛五分钱,再从西直门坐到家里,票价一毛钱,每次家里只给徐小岩三毛钱。那个时候学校的伙食比较差,徐小岩有时就会拿三毛钱的车票钱买点儿炸灌肠、小年糕什么的吃了。车票钱花了,回家就只能走路。有一次,徐小岩从下午2点一直走到晚上6点才回到家。

因为都是干部子弟,在学校里,有些孩子会相互比较,看谁的父亲官大,谁的父亲是将军,谁的父亲是大校,然后还要争执一番。

徐小岩说:“小时候,我一直没有搞清楚,父亲在军队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徐向前没有官气,对孩子的教育也很严格。在徐家,有一条规矩,那就是要尊重人。谁要是冲着工作人员叫老刘呀,郭秘书呀,只要被徐向前听到,马上就会受批评:谁让你们这样叫的,秘书是你们叫的?

徐小岩说:“你哪天稍微不礼貌,肯定要挨骂的。”

1966年,徐小岩从北京四中毕业后,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爆发,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让他失去了升学的机会。1968年,二十一岁的徐小岩成了一名海军士兵,他被派往山东荣成的石岛驻守。而此时的徐向前也被裹挟在“文革”风暴之中,自顾不暇。

徐小岩说:“离家前,爸爸专门让炊事员包了饺子,给我送行。”

1971年“9.13”事件后,军中的一些人才想起了那些被遗忘的老帅,也想起了在岛上驻守了四年的徐小岩。一位海军首长到帅府探望时,顺便问徐向前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要求。

徐向前沉默片刻说:“小岩已经学到高三了,你们最好能让他再上个学。”

1972年,徐小岩作为第二批工农兵学员,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

一向寡言少语的徐向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为了儿子能够读书,破例向组织上提出要求。让儿子回到教室学习文化,成了共和国元帅最大的愿望。

1980年,三十三岁的徐小岩远赴加拿大留学深造。徐小岩是自费留学,资助他的,是在香港的同母异父的哥哥。

徐小岩在加拿大攻读的是电子计算机专业,他边学语言边学技术,辛苦异常。

1981年3月27日,徐向前和黄杰为了鼓励儿子,专门写了一幅字,给徐小岩寄去:

求学之道如攀险峰,在前进途中要善于在迂回曲折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途径,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艰险困难,才能达到目的。

学然后知不足,困而后知难。

赠给小岩。

妈妈 爸爸

1981年3月27日

粉碎“四人帮”后,徐向前出任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工作,正赶上徐家大女儿徐志明离休,她是抗战时期在延安参加革命的,做了一辈子医生。

有人说,按道理讲,凭徐志明的资历,如果老帅讲句话,说安排安排,也未必不能安排,那时候许多人最后都成了将军。但徐帅在这方面要求是很严格的,他从来不徇私情。

徐志明自然没有得到身为国防部长的父亲的关照。

徐小岩说:“这点我们家是很坦然的,一个党这样,才能有战斗力。你讲多少话管啥用呀,道理谁不会讲呀?如果你自己讲的和做的不一样,别人谁信啊。我们家老头他们这一批人,这点他们起码站得住。”

徐小岩用了“一批”这个词。

徐小涛:爸爸嘱咐我一定要自立

2006年8月30日,笔者曾在徐家见到徐向前的小女儿徐小涛,她是专门从美国赶回来,看望病重的母亲的。“妈妈已经认不出我来了……”客厅里,徐小涛惆怅地说。

徐小涛曾在内蒙古兵团插队,入伍后被推荐到北京医学院上学,毕业后一直在解放军三○四医院小儿科和实验室当医生。1993年随丈夫到美国后,年过四十的徐小涛开始转行学习会计,她自嘲说:“我是草根阶层。”

徐小涛记忆最深的是,当年父亲到苏联为朝鲜战争购买武器,结果患上了结核性胸膜炎,回来以后就一直在家养病休息。此时国家刚刚实行工资制,发了工资就有钱了。

徐小涛说:“爸爸发了工资,高高兴兴地提着两大摞书回来了,然后给我搬个小椅子,他坐在躺椅上,开始给我讲故事,一本一本地讲。”

长大后的徐小涛是爸爸的小尾巴。徐向前学会摄影后,常常带孩子们去拍照,冲洗照片时,徐小涛就充当他的助手。

徐小涛笑着说:“他老了以后还说,那时候是我求你们,给你们照个相你们还不愿意,到处跑。现在该你们求我照相了,我现在不愿意。”

徐小涛说:“爸爸非常尊重孩子,我住在家里的时候,爸爸过来找我,每次都先敲门,我说可以进来了,他才进来。非常有礼貌,因为女儿大了啊,十七八岁了。”

“文革”开始后,徐家受到冲击,红卫兵和造反派先后冲进帅府大院抄家。徐向前远避西山,家中只有夫人黄杰和女儿徐小涛。

“文革”结束后,徐小涛再次见到父亲。“父亲对我说,你将来一定要自立,你不能靠任何人……”

徐小涛把父亲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中。

“我决定要留在美国的时候,当时已经四十多了,又带着孩子,我不可能再像年轻人一样读一个博士,就赶紧去上了一个职业培训班。”徐小涛说。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虽是元帅后人,徐小涛在国外一直是靠打工挣钱养家。对于徐小涛来说,放弃在国内优越的生活和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到美国去拼搏,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徐小涛告诉笔者,在美国,她和女儿坚持用中文交谈,女儿的中文水平还不错。为了省钱,她和丈夫坚持让女儿在公立学校读书。

“可以说,父母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力更生,一个人应该靠自己奋斗,不能依赖父母。”徐小涛笑着说。

父亲与母亲:黄埔同学的爱情

在开国元勋的家庭档案中,他们的婚姻和爱情往往是和一次次战争、一场场巨变紧密相连的。

徐鲁溪说,父亲婚姻的悲欢离合,印证着父亲曲折的人生,也对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1918年底,十九岁的徐向前考入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成为速成班的第一期学员。第二年,父母就为他订下婚事,一位名叫朱香婵的姑娘,成了他的第一任妻子。1923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徐志明。

1924年,在小学任教的徐向前因向孩子们宣传新思想,被校方辞退。他毅然赴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丈夫走后,朱香婵患上一种莫名的病,离开了人世。

徐志明是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1941年,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派人把十八岁的徐志明接到身边,后来又送到延安。

徐向前的第二任妻子叫程训宣,1911年出生在湖北红安县七里坪一个贫农家庭,家里兄弟几个都参加了革命。1928年,程训宣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投入革命队伍,从事妇女工作。她为人正派,工作积极,对党忠诚,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向前和程训宣是1929年年底结的婚。婚后,因为战事频繁,他们难得有见面团聚的机会,相互之间很少得到对方的消息。1932年,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在七里坪一带指挥作战,得知程训宣被抓走了——当时正是张国焘在鄂豫皖根据地“大肃反”的残酷时期,程训宣被当成“改组派”抓起来了。1937年徐向前到延安后才得知程训宣被抓走后惨遭杀害。

1946年五四青年节,四十五岁的徐向前和三十六岁的黄杰在延安结婚了。

黄杰是湖北江陵人,是富裕人家的二小姐。她有文化、有理想,为逃婚而报考了武汉的“黄埔六期”。在众多考生中,黄杰凭一篇只有一百零八个字的文章脱颖而出,进入黄埔军校。而徐向前当时在这所学校任教官。

1928年,十八岁的黄杰加入了共产党。此后,组织上安排她担任鄂西松滋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她领导和参加了九岭岗暴动。后在上海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工作,先后担任过上海闸北区、沪东区的女工部长等职,其间曾在周恩来身边做交通工作。1933年,黄杰在上海被捕,被国民党政府判刑五年,后来经宋庆龄斡旋减刑两年半,1935年年底刑满出狱。出狱后她继续做妇女工作。

1940年,黄杰奔赴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担任妇女联合会的组织部长;1945年担任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院长。

徐小岩说:“也许是命运的安排,爸爸和妈妈同为黄埔军校人,却在革命圣地延安相识相爱了。相同的探索经历,使两个志同道合的革命者最终走到了一起,而且携手并肩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

爸爸说:这次走就回不来了……

1990年6月27日,因肺结核病复发,徐向前离开了他住了二十八年的柳荫街,住进了三○一医院。

徐小岩回忆说,临行前,父亲回头望着他生活了多年的小院,望着他亲手种下的两棵郁郁葱葱的玉兰树,怅然道:“唉,这次走就回不来了……”

徐小岩一直觉得,这次离家,父亲好像有种预感。事后,只要一想起当时的情景,父亲的这句话,便清晰地在他的耳边萦绕。

在医院里,徐向前对妻子黄杰和儿女们讲了三条遗言:“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贯彻党的路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1990年6月29日,老战友李先念到医院看望徐向前,徐向前郑重地向李先念重复了这三条遗言。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

徐小岩向前来吊唁的江泽民转述了父亲的遗嘱,江泽民无语。在电梯里,江泽民让军委办公厅主任向徐向前的亲属转达了他的指示:“徐帅是你们的父亲,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所以我们还是要送他一下。”

于是,“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改为到八宝山送别。

2001年,中央军委决定给九个元帅各铸一个铜像,安放在他们各自的家乡,以示纪念。徐向前的铜像被安放在太原解放纪念馆。落成那天,当红绸滑落,铜像显现时,秦基伟、洪学智、陈明义等老将军望着他们的总指挥,抬手敬礼,双眼含泪。

徐向前去世后,解放军总政治部给其家属发了八千多元钱的抚恤金。这是徐向前留下来的最后一笔财产,黄杰一分钱没动,都给了秘书郭春福:“拿去给孩子治病吧!”(郭春福的孩子得了白血病。)

元帅西行,教诲在耳;斯人已逝,家风犹存。

(责任编辑/吕静)

猜你喜欢
徐向前元帅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阿发歪传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在徐向前指挥下鏖战山西战场
纪念徐向前元帅诞辰100周年
记叶剑英元帅的一次垂钓
徐向前、聂荣臻元帅遗墨
元帅与士兵
再谈美国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不是“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