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兵 赵丽 赵中国
【摘要】巢元方是隋代著名医学家,他医术高明,精通医理,主持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在医学上首创病源学理论体系,对各类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断和预后等均有独到见解,在中医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关于巢元方的医德思想,可以从他所具有的“荟萃群说、裒集众长”的医学撰述之风和“观察缜密、求实创新”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巢元方;医德思想;研究
巢元方(约550-630年),隋代京兆华阴(今属陕西省)人,著名医学家,隋大业年间授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他医术高明,精通医理,对疾病病因、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大业六年(610年),巢元方奉诏主持编撰而成我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在医学上首创病源学理论体系,对各类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断和预后等均有独到见解,在中医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关于巢元方的医德思想,可以从他所具有的“荟萃群说、裒集众长”的医学撰述之风和“观察缜密、求实创新”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1荟萃群说,裒集众长
巢元方曾任隋朝太医令,即太医署的负责人。太医署是隋唐两代朝廷的专门医疗机构和教学机构,负责朝廷百官的医疗和国家医学教育。凡在此任职的医生都是临床和理论俱佳的权威人士,巢元方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高深的理论造诣。
隋朝对医学十分重视,除了建立专门的中央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以外,还组织医家编写大型医学著作。巢元方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专述病因理论,同时奉诏主持编撰《四海类聚方》,专述临床治疗,二者相辅相成,成为隋代大型医疗配套著作,可惜《四海类聚方》早已佚失不传。《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它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廷敕编、集体撰作、系统论述病因和症候的医学理论著作,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50卷,载列证候1739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肛肠、外伤等各科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也讨论了部分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摄生、导引、按摩等方法和步骤,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也有不少精辟论述。《诸病源候論》首次对“中医病源学”和“中医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地分类记载,对于研究古代病名、病源、证候、气功和养生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真可谓是“会粹群说,沈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该集。明居处、爱欲、风湿之所感,示针镵、挢引、汤熨之所益。诚术艺之楷模,而诊查之津涉”[1]。该书内容丰富,描述详尽,分析准确,明确易懂,是医家案头常备用书之一,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赞曰:“盖其时去古未远,汉以来经方脉论,存者尚多。又裒集众长,共相讨论。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后人之所能及。《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究其指要,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2]作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书,《诸病源候论》具有“裒集众长,共相讨论”的特点,征引前代典籍十分丰富,使许多古代珍贵医学资料得以保存。周学海在《新刻病源候论序》中云:“然而汉晋之间,明医辈出,类能推见大义,施治有效,故其论颇多可采。历年久远,散佚不可复见矣。独隋巢氏所辑《病源候论》见传于世,今日而欲考隋唐以前明医之论,独有此书而己耳。”[3]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中说:“巢氏《诸病源候论》既吸收印度医学学说,更吸取塞外各民族的疾病知识,以成此巨著。”[4]该书虽然博采众长,但重点还是对魏晋以来的医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后世中医学影响深远。如: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载录了许多《诸病源候论》中的内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752年)中,一般先在门类之前引用《诸病源候论》中的观点,阐释疾病概念以及病因病机,然后列治病诸方;宋·王怀隐等人撰写的《太平圣惠方》(992年)也载录了《诸病源候论》中的内容,同时,宋朝把该书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读教材;日本医家丹波康赖的《医心方》(984年,相当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亦仿《外台秘要》的体例,在每门之前引录《诸病源候论》的“病候”内容;元代将该书“列医门之七经”中,作为中医经典著作;明清时期,该书刻印更多,流传更加广泛。
2观察缜密,求实创新
在病因方面,巢元方通过缜密观察,突破了许多前人见解,提出了新的论点,提高了我国病因学的水平。例如,关于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在隋代以前大都概括在伤寒、温病和时行病中,认为是由于气候的变异导致人触冒之而发。但巢元方通过仔细观察,创造性地指出:“伤寒之病,但人有自触冒寒毒之气生病者,此则不染着他人。若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5];“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6];“此病(温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7]。这里,巢元方明确提出“乖戾之气”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病因,这种对“乖戾之气”的认识,已经很接近现代医学对病原体的认识。巢元方对流行性传染病的认知,以及他所提出的预防传染病的观点,都使人类在医学认知领域里前进了一大步。
关于人体寄生虫,虽然前人已经有很多描述,但对其病因仍缺乏明确的认识。巢元方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人之所以患绦虫病,是由于“以桑树枝贯串牛肉炙,并食生栗所作。或云食生鱼后,即食乳酪,亦令生之”[8]。虽然巢元方同时提到了生栗、乳酪等,但他将感染绦虫病的原因与吃了半生不熟的牛肉和生鱼联系起来,说明其观察力是很敏锐的。
关于“无子”即不孕不育,巢元方通过细心观察,得出了不孕不育与男人也有关系的正确认识。他说:“妇人无子者,其事有三也……”[9]在对女人自身不孕不育作了比较确切分析的同时,强调指出,“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又,泄精精不射出,但聚于阴头,亦无子。……男子脉得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10],对男人自身的原因也作了确切论述。这种对不孕不育的全面论述,是巢元方缜密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体现。
巢元方还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开放性创伤和开放性骨折感染的病因,以及肠吻合、异物清除、骨折固定、分层缝合等手术,其中,对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具体记载,是世界外科史上的首创。
在病机方面,巢元方对很多疾病都有详细观察和论述,例如,对“麻风病”的病情发展和症状变化做了详细叙述:“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疹辄赤黑,此皆为疾。……久而不治,令人顽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针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奕;或在胸颈,状如虫行;身体遍痒,搔之生疮;或身面肿,方彻骨髓;或顽如钱大,状如蚝毒;或如梳,或如手,锥刺不痛;……其间变化多端。……眉睫堕落。……鼻柱崩倒,……肢节堕落。”[11]这里,巢元方将麻风病初、中、后期的各种症状生动形象地记载下来,与现代医学记述的临床表现几乎一致。另外,巢元方对消渴、渴利、内消诸候的认识和描述,也与现代糖尿病的病情大体相同,尤其是对消渴病多发痈疽或成水肿等现象的描述,是对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的最早记载。
巢元方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对伤口感染的病因病机也提出了科学性创见。他认为如果伤口清创不彻底,或缝合不正确,或包扎不恰当,都会發生感染化脓,使伤口无法愈合,甚至会发生骨髓炎,这些论断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和要求也是吻合的。
在巢元方之前,医家对有毒药物已经积累了经验,也创造了不少疗法,但对中毒的症状表现,以及如何诊断和分析毒物,却少有研究。巢元方是最早描述中毒症状的医家,他通过深入观察和认真总结,对乌头、钩吻等中毒症状作了准确描述,例如,“着乌头毒者,其病发时,咽喉强而眼睛疼,鼻中艾臭,手脚沉重,常呕吐,腹中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死”[12],这种认识与现代医学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中毒诊断上,巢元方创造性地运用了观察胃内容物的方法,这又比单纯依靠临床症状的诊断方法前进了一大步。他说:“若定知著药,而四大未赢者,取大戟长三寸许食之,必大吐利,若色青者,是焦铜药;色赤者,是金药;吐菌子者,是菌药。此外,杂药利亦无定色,但小异常利耳。”[13]巢元方的这些观察记录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明,这种观察胃内容物的方法至今仍是医生确诊何物中毒时所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
总之,从巢元方“荟萃群说、裒集众长”的医学撰述之风和“观察缜密、求实创新”的科学研究态度上,可以体现出这位伟大医家所具有的仁爱救人的社会责任心和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参考文献
[1]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序.
[2]清·永路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859.
[3]隋·巢元方等编撰,丁匡迪主编校注.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前言25.
[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140.
[5]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5.
[6]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0.
[7]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7.
[8]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76.
[9]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17.
[10]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
[11]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5.
[12]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45.
[13]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