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亮
【摘要】高层建筑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的施工管理,能促进高层建筑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管理
想要做好建筑施工的工程管理,不仅仅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还需要对施工的质量,施工的安全以及施工的成本控制做好管理和规划。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当中要充分考虑每个施工项目的特点,将每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分工,这样才能使施工管理工作更容易。
1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高层建筑由于层数多,体量大,建筑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才能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因此高层建筑基础多为深基础,持力层一般应嵌入微风化岩层。高层建筑要满足人防面积、停车位数量等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等问题,这就要求采用深基坑建造多层地下室,深基坑的建设必然涉及基坑围护、防水等较为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问题的影响。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量采用,对施工管理和工种工序的协调要求较高。
2 高层建筑强度控制
强度主要是指混凝土强度。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影响因素多,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甚至不合格的情况。
2.1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287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1个验收批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合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
高层建筑由于施工周期、混凝土浇筑、养护气候条件等相差大,混凝土试验值的离散性也较大,即标准差过大,如果笼统地作为1批来评定,很可能不合格,因此应分批,按条件基本相同的划为1批进行评定,这样既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也符合现场实际。
2.2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合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现象。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造成。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全湿养护28d∶全湿养护3d∶空气中养护28d=2∶1.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1)对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遗漏关键细节。
2)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对养护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2.3配合比选定
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要到法定实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合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沙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影响为5%~20%,石子及沙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多增加1%,混凝土强度降低5%~10%。既然如此,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1)根据地区市场原材料情况进行不同配合比的试验,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配合比的及时调整,如5~40mm石子,M<213细砂做一组;5~40mm石子,M≥213中粗砂做一组等。
2)对实验室配合比结合原材料的含水量、含泥量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合比的实际通用性。在实际施工中要加强原材料把关工作,砂石级配不良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如适量掺入0.5%~10%砂石等。
3 建筑裂缝的控制
从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2002表3.3.4看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其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最大为0.2~0.4mm。但作为裂缝控制来说,应以预控为主。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在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
3.1设计措施
1)“放”的措施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
2)“抗”的措施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150mm)进行处理;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
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物质等。
3.2施工措施
1)“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1周,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
2)“抗”的措施○1尽量避免使用早强水泥,积极采用掺和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450kg/m3)。实践经验表明,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1℃。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2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有资料显示:用5~40mm碎石,比用5~25mm的碎石,可减少用水6~8kg/m3,降低水泥用量15kg/m3;用M=2.8的中粗砂比用M=2.3的中粗砂,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3,降低水泥用量20~25kg/m3。○3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4现浇板中的线盒置于上、下层钢筋中间,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沿预埋管线方向增设Φ6@150,宽度≥450mm的钢筋网带。
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混凝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d)。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差宜控制在25℃以内,避免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4 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露天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以及在有限的空间要集中大量人员密集工作,相互干扰大,因此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安全管理综述以下主要控制点。
1)基坑支护○1基坑开挖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确定支护方案。○2深基坑(h≥2m)周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且距坑槽112m范围内不允许堆放重物。○3对基坑边与基坑内应有排水措施。○4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坑壁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脚手架○1高层建筑的脚手架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2架体与建筑物结构拉结,二步三跨,刚性连接或柔性硬顶。○3施工作业层应满铺脚手架与防护栏杆,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4材质:钢管采用Q235(3号钢)钢材,外径48mm,内径35mm,焊接钢管、扣件采用可锻铸铁。○5卸料平台应有计算书和搭设方案,有独立的支撑系统。
3)模板工程○1施工方案应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模的施工程序,同时还应针对泵送混凝土、季节性施工制定针对性措施。○2支撑系统应经过充分的计算,绘制施工详图。○3安装模板应符合施工方案,安装过程应有保持模板临时稳定的措施。○4拆除模板应按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先支模板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拆除时要设警戒线,专人监护。
4)施工用电○1必须设置电房,两级保护,三级配电,施工现场专用的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供电系统中心采用TN-S系统,即三相五线制电源电缆。○2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确保电阻值小于规范规定。○3配电箱、开关箱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同时两级漏电保护器应匹配。
5.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层数高,整体建筑的体积比较大,这就增加了对建筑物地基的强度要求,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负荷。所以施工单位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通常采用深地基基础。高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的新的施工技术,这对于施工的各个方面协调性的要求也更高了。
参考文献:
[1] 闫伟东.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方法[J]. 科技资讯. 2011(09)
[2] 顾淼璐,刘香. 试述高层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J]. 民营科技. 2011(02)
[3] 孙金涛. 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方法[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4)
[4] 郭宝仓.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