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荣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奇,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教授《关雎》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学习之前,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诗歌信息。课堂上我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收集处理 信息 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能力
接触电脑多媒体已有几年了,一接触电脑,我就被它的神奇给吸引住了,总渴望能把它熟练掌握于手掌之间,渴望有一天能把它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为自己的教学插上一对腾飞的翅膀。2008年的是我个人收获的一年,这一年我参加了5月份市电教馆组织的“因特尔”教育技术培训班;参加了继续教育技术学习并顺利通过了全国信息技术考试。通过这两次的系统学习,我基本掌握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能从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现代教育技术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确实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把它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这样一种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想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师生的面前,使学生在新奇,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怎样具体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呢?下面我以教授《关雎》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多媒体技术的。
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的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失去了美感。《关雎》一诗是诗中的名篇,它体现的是一种朦胧的爱情美,男主人公虽有被爱情折磨的辗转反侧,憔悴难眠,以至于寄情思于梦境之中,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并没有使爱情泛滥得难以控制,而是将这种爱情发挥得恰到好处。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学习之前,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诗歌信息。课堂上我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收集和处理有关《关雎》一诗的信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习《关雎》一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诗歌相关的作品简介、作品写作背景、与之有关的其他作品、有关评论等等,并将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点评。在教学《关雎》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并说明其来源。有的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诗经》介绍的知识,有的展示收集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的知识······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诗经》的介绍资料,告诉学生要懂得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就是要搜集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在学习之前,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既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做好准备,有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是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一首诗歌感情地体现,也重在朗读,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以读情,在情感中,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体会。针对于此,在教授《关雎》一文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画面,并配上一段音乐,时而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时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本首诗歌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所以我也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朗读所体现的感情也不尽相同这一特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中运用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画面:“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在碧草青青的水中小洲上,有一对漂亮美丽的雎鸠,它们时而恩爱地依偎着,时而欢快地鸣叫着。”此情此景不禁惹起男主人公的情丝:“我苦苦追求的那个漂亮美丽的女子,什么时候能够和我依偎在一起?也像雎鸠那样,一唱一和呢?”在了解此内容的基础上,我配上一段曲调明朗平和、节奏缓慢的音乐,展示文句所描绘的画面,可适当增加对周围的优美自然环境的描述,语气呈现一种和平、缓慢的特点,继而所体现的情思应朗读出一种伤感、踌躇和相思之情。在第二节诗中,有展现了另外一幅画面:“随船择水草,水草的碧青,水波的荡漾,似飘忽不定的爱情,但自己仍是苦苦的追求,以至于自己孤枕难眠,辗转反侧。”我就用课前准备的一段低沉、优雅的古曲《寒鸦戏水》配合朗读,创设了浓厚的情景氛围。听音乐,读文句,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在读中寻找意象,体味诗中融汇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些情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体现的,启发学生脱离+音乐从文字上分析,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融为一体,以达到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目的。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与震撼。让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也充分地显示了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述的:阳光明媚、天空万里无云,一阵微风吹来,河边嫩绿的小草舞动着苗条的腰肢;清清的河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两只雎鸠鸟在河中的陆地上不禁春心荡漾、互唱情歌——啊,亲爱的,你多么靓丽啊!你就是我心中的爱情女神!亲爱的,你好英俊啊!你就是我心中的白马王子。开篇起兴后,屏幕上就出现了对少男少女在河边嬉戏的情景。这时,我让学生尽情想象这对少男少女会有怎样的神情、语言、动作、心理;有的说:这位男孩受到关雎鸟的启发主动向这位少女求婚,他含情脉脉的说:你嫁给我好吗?我会一辈子体贴你、照顾你,爱你直到天荒地老;有的说:你看这位少女脸红了,他害羞了,她肯定答应了······这样,通过对诗意的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不仅培养了学生朗读说话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提高能力。
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限局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相结合,进而向课外进军。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语文知识的积累。于是在设置课后作业时,为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课堂快结束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这样的作业:1.学了这首诗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选择你喜欢的一项或者几项完成;2.搜集《诗经》中的诗,并选择一首喜欢的理解后背诵下来。学生有的选择写一写,画一画;有的几个同学根据诗的大意,编成课本剧的形式,让情景再现;有的找来合适的钢琴曲或古筝曲,进行古诗配乐吟诵;有的把搜集到的诗歌,自学理解并背诵了下来······自主性作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调控自如、灵活、形象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变成形、声搭配,创设意境一定会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换言之,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和语文教学进行理想结合,必将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