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辰
摘 要:近年来,考研人数年年增加,成为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试对这一现象进行价值选择和过程剖析以做出探究性解释,提出跨专业考研的前馈控制观点,进而对一些研究所提出的培养对策进行反思和补充。
关键词:跨专业考研 前馈控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78-02
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与此同时研究生招收人数也在增加,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连续8年达到百万人以上,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大学生考研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大热点,而且大学生中跨专业考研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跨专业研究生的大量出现给研究生的培养造成的很多新的问题。结合新问题以及之前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笔者将在本文中论述一下几点。
首先,对于跨专业考研这一现象本身,需要做出价值判断或价值选择。有比较明确价值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如果对一个行为或者现象没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价值判断,那么后续的调查研究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因此,尝试着为跨专业考研进行价值判断或选择是非常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其次,对于跨专业考生在作出跨专业考研决策阶段采取干预措施。用管理学中的控制理论分析,之前的相关研究只是涉及到反馈控制,即当问题产生后才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控制。而在跨专业考研问题上的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方面是没有被研究的。最后,关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建议,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大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这类研究生补修缺失的专业系统知识。笔者对这一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1 跨专业考研的价值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具有一种“求价意志”(will to value),是一种“价值”动物。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打上了价值的烙印,人类不会去从事那些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人类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价值认识得越清晰、越深刻,就越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追求并最终实现活动的目的。因此,考生在作出跨专业考研的决策之前,应该认真地对其价值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
笔者认为,跨专业考研弊大于利,选择跨专业考研必须要十分慎重。原因有三方面:(1)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不利于跨专业研究生。结合近几年关于跨专业考研的数据统计,跨专业考研类型中最主要的是向文科专业跨考,目前文科专业大多是学术研究型,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新,与实践结合并不像理科专业那样紧密,与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承受着巨大的并且被公认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尤其是教育科研单位,不仅要看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还会看专业方面的学术成果,尤其看重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一致性。比如,某高校在招聘教师的资格条件中明确写出:“硕士阶段专业应与本科阶段专业一致,博士阶段专业阶段应与硕士阶段专业相近”。这样就淘汰了跨专业的研究生的一条就业道路。(2)高校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上仍然很粗放,没有有效地系统地培养方案和管理措施。导师一般只是告诉学生要多读书,自己努力补足缺失的基础知识,没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考核。学校以及更高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使跨考生在读研期间的学习研究培养质量无法保障。这将直接影响到跨考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影响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的竞争力。(3)跨考生自身的特点。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挫伤,迷茫失措。在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笔者得出跨专业考研弊大于利的结论,并且对于为逃避就业压力,或逃避较难的考研数学而选择与本科专业实际没有太大联系的专业跨研是不赞成。
2 跨专业考研的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
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是人们最希望采取的控制类型,它能避免预期问题的出现。前馈控制的关键是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管理行动。它被期望用来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出现问题时再补救。这种控制需要及时和准确地信息。
前馈控制在跨专业考研上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少跨专业考研的盲目性,提高跨考生的培养质量。(1)给计划考研的人打好防疫针。制定招生简章的相关单位应分析学科差异,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在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就规定不同学科的要求和限制条件。如,要求本科阶段选修过所考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得到相应学分。如果是考生或者所在大学不具备这样的选修条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校或者自学考试等教育资源,学习相关课程,并在考研报名资格审核时提供相应证明。(2)管理人员对当年拟录取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和测评,统计和分析研究生的本(专)科毕业学校、专业、已学专业课目、成绩及其他特长、实践经验等内容,获得每个学生的学习、工作经历基本数据,计算各专业、年级的跨专业考研生源比例,并提供给相关的学位点、专业授课教师和导师。(3)各学位点在获得新生的基本数据后,分析跨专业考研生源情况,权衡各导师的指导能力、已指导的学生数量及所带学生的生源状况和学习状况,谨慎分配跨专业考研学生的指导教师,要求导师与跨专业考研学生尽早联系,设计学生的自学方案,整理出每门课程的自学指导纲要,列明所需掌握的知识起点、自学参考书目等等,为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自学做好准备,提前进入指导状态。相应地,学校、学院对导师的提前指导和特殊指导给予额外工作量计酬。(4)管理人员及时发放各学位点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自学指导纲要,要求每位研究生尤其是跨考生充分把握5-8月的黄金时期,补习专业基础知识。
跨考生的提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本学科毕业生源的专业知识差距,但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专业能力非短期可一掷而就,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无论是专业课程授课教师还是导师都应给予额外关注。
3 对已有的培养建议的质疑和反思
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建议中学者们一致认为应该大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跨考生补修缺失的专业系统知识。笔者对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开课补修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是针对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开设大量专业基础课程帮助跨专业研究生补足缺失的专业系统知识这一观点是基于对跨考生和本专业研究生学科基础情况差异的认识,然而,每一位跨考生的基础又是有具体差异的,对这些研究生统一开设基础课程是否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呢?笔者认为这个答案并不是肯定的。统一讲授形式的课程对于每一个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来说并不是最有效果和效率的方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对于经过四年本科学习,跨专业考研成功的研究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具备的。在补足专业基础知识这一目标上,在导师指导下自学,并且实施阶段考核较之统一的讲授更加高效,更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具体的考核方法有这样一些可以参考:阅读任务,做文献综述,做专题报告,学习情况阶段考核,期末整体考核等等。
4 结束语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如果不能主动应对研究生选拔以及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显现的跨专业考研问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重要的目标就无从谈起。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不断解决好实际问题,优化培养方案,更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孙淑萍.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 斯蒂芬·P·罗宾斯,等.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丁小义,余红娜.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讨——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例[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03).
[5] 任继愈.研究生培养机制亟须改革[N].人民日报,2003-02-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