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华
摘要:分析了高职物流教材编写中的五个“不匹配”现象,提出要编写出具有“工学结合”内涵、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基本思路是组建开放的作者团队、开展深入的学习调研、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抓住职业技能的主线、坚持项目成果的导向、形成形式生动的文本、加强资源的同步建设。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特色教材;基本思路
近年来,教育部把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标准之一,在继续保留原有的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评选,把教材作为国家精品课程重要评选指标的基础上,2010年8月教育部正式立项1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012年在总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目前,关于探讨好的高职教材标准的研究很多,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编著出好的高职教材,探讨的并不多。笔者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和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两轮建设经验,结合《物流营销》课程从与广东省物流协会联合开发到与全国物流营销专家共同建成国家资源库课程的实战,总结出一些教材建设中的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品种、数量和形式不断丰富,一些有院校特点、区域特点、物流行业细分特点的教材开始涌现,但真正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并不多。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不匹配”:
1.教材内容与物流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匹配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加上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实,中国物流行业逐渐转型升级,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新案例层出不穷。但目前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内容是高职院校教师闭门造车的产物,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迅速发展中的物流领域的新变化,与物流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匹配。
2.教材读者起点定位与高职院校银领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将学生统统定位于“零起点”,将所有内容都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介绍开始,起点低,内容大、空、全,体现不出高职教材的“知识够用为度”。这样的高职教材和中职教材相比,体现不了技能优势;与本科教材相比,体现不了理论深度优势。靠这样的教材培养的学生就陷入了理论不如本科、技能不如中职的“两不如”的尴尬境地,与高职院校银领、灰领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匹配。
3.实践内容严重不足,与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编写队伍缺少企业专家或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闭门造车的结果,缺少前期的产业、行业、企业调研,其基本逻辑是“理论→教材”或“教材→教材”,而非“产业需求→教材”。由于缺乏调研,教材就不可能基于行业调研抽象出典型情境、典型问题、典型任务、典型流程、典型策略、典型成果。目前的教材尤其缺乏系统的实训项目设计,学生的技能训练没有载体,更缺乏系统性。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的技能要求,难以在就业时与岗位迅速融合,实现无缝对接。
4.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导向,与企业的用人期望不匹配
现在的物流企业,不仅需要高职的物流毕业生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字表达、语言沟通、办公软件与设备运用、组织协调、团队协作、务实创新、守时诚信、自学、遵守纪律、敢作敢为、勇于担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应该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不能把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隔离开来。但现在大部分的物流教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导向,与企业的用人期望不匹配。
5.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和物流行业管理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标准缺乏有效衔接,与行业标准不匹配
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是劳动部门或物流行业管理部门在大量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入职员工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其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合格者才能被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证明其达到了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必须主动与物流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把相关内容纳入教材体系。这样的教材培养的学生,才能实现就业导向。但目前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内容选取不能全部涵盖物流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或在要求层次上有所降低,与行业标准不匹配。
二、编好高职物流教材的基本思路
笔者在主持编写的国家资源库课程《物流营销》教材实践中,与来自全国的物流专家、物流教育专家共同研究,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物流营销》教材,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好评,已经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总结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资源库系列教材编撰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编写出高职特色教材,应做到以下八个方面:
1.组建开放的作者团队
作者是高职教材开发的主体。高职教育应体现校企合作,教材编写更应突出校企合作。开放的校企“双师”作者团队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同行的开放,既有本校专家,也有非本校的兄弟院校专家;二是对企业行业专家的开放,既有学校专家,也有校外的企业行业专家;三是个人素质的开放,参加教材编写的学校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企业经历,具备一定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和一定的文字能力,至少完整讲授同一门课程3轮以上,参加编写的企业人员必须了解高职教育,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或一定的培训经历,至少担任部门主管以上职务。多家企业、多所高职院校专家联动,是克服教材编写低水平重复的重要手段。高职教师了解学生基础、高职教学规律,熟悉编写教材的基本规范,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熟知行业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掌握大量新鲜实例,把两者结合起来,既反映行业职业的要求,也反映教育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教材编写。生产第一线的专家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群业务流程,对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结构有充分认知,并能够将其模块化。由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专家和学校多年从事专业教育并卓有成效的教师共同组成“双主体”教材编写组,并明确企业专家担任主编或担任主审,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岗位实际,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2.开展深入的学习调研
专家团队也可能有自己的局限。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职教育和行业、产业的最新动态,专家团队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共同学习,学习基础的高职教育理论,对高职的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规律有基本的了解,学习行业标准,对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有基本的了解;二是联合行业协会,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与课程对应的岗位有关的学习情境、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岗位的基本任务、正常的工作流程、操作技巧、实施策略,了解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三是应用DACUM方法,针对课程涉及的企业职业岗位,选聘10-12名优秀工作人员组成DACUM委员会,在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物流职业的具体工作、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与描述本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并针对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能力目标的要求和课程设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确定绩效目标评价方法,组织教学实施。
3.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
高职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能训练、教学组织、学习活动及学生认知过程的集中体现,需要编写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教学技巧、专业的选择智慧、综合的把控能力来协同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编写团队应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就课程的培养目标、总学时、教材主线即章节的确立、内容深浅的把握、案例和知识的引入、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教学环节的设计、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考核的方式方法进行总体、系统的设计,形成教材的基本构架和编写体例。
4.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
在研究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典型工作流程,突破传统的学科性知识体系,重组教材章节和内容。如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按照市场营销概述、战略计划与营销管理过程、市场分析、营销信息管理、客户需求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组合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客户服务与关系管理、企业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共十三章,国家资源库课程《物流营销》教材编写团队在调研物流企业营销实操的基础上,按照真实工作过程和操作流程,整合相关营销知识,分为“调研市场需求——选择目标客户——开发服务项目——接近目标客户——制订营销计划——控制服务质量——评估营销绩效”八章,业务上前后联系、成果上紧密衔接。在内容取舍上,《物流营销》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知识以够用为度”,大胆取舍,与技能训练有关的才详细展开,其他的知识删繁就简,有的直接删掉,有的一句话带过,有的提示学生查资料自学。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既要有传承与借鉴,又要有所突破与创新,并注意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5.抓住职业技能的主线
高职教材要为学生掌握技能提供清晰的蓝图,让学生按图索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工学结合,并通过设置情境、项目驱动、流程分析、教学做结合来体现。
每章设置情境分析,在什么样的工作情境下,会碰到什么样的典型工作任务,过去的工作人员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会应用哪些策略?假如企业给了你的团队这个典型工作任务,团队需要如何分解任务、协同完成?完成的成果应该是怎样的?按照什么样的流程来完成?每个环节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应用哪些策略?为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习哪些必要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老师教、学生学之后,要立即动手做,开展必要的训练,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6.坚持项目成果的导向
既然以任务(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而文科学生的大部分任务(项目)又是以拿出文本为结果的,文科教材中就应该向学生提供标准的成果文本。过去文科高职教材的最大问题就是只说不练,没有给学生详细展示最后的文本应该是什么样的。《物流营销》在成果导向上采取了实际行动:在每章的项目驱动后,《物流营销》都展示一个来自企业一线的工作成果,明确告诉学生,你们完成的项目成果应该是这样的,并详细分析报告的结构,大致包括哪些部分,每部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然后才分析,完成这样的报告,应该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引出项目流程图,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引出知识结构图。学生的所有文本成果,都要选派两组代表进行当堂演示(包括文本展示和PPT演示),师生共同评议,各个小组再根据评议进行修改完善。
7.形成形式生动的文本
对于编写者而言,编写的过程中应多用图、表,减少文本,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图片可以是照片(组)、漫画(组)、动画(组)、影视截屏(组)等。《物流营销》基本是保证每页至少有一张图或表,使版面不那么呆板。从内容的角度,应体现思想、知识、文化的结合,体现行业的创新和进步,让学生觉得读得有意思,有兴趣去读。对于出版社的印刷而言,应采用双色或多色。如果我们的教材都能编得像连环画,情节、内容吸引学生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印得色彩斑斓,让学生爱不释手,勤读不缀,老师教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学起来效果也好多了。
8.加强资源的同步建设
一部好的教材,需要庞大的素材资源支持。国家资源库课程《物流营销》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2万多个案例,800多张图片,500多段视频,50多个动画,9套课程设计和实训方案、9个综合实训软件、8个PPT课件、1个集成的教学网站、1个包括3000多道试题的试题库。所有的素材打包赠送给教材购买者。如果教师是一位“巧妇”,就能够利用这些素材,做成一道美味的大餐。依托这些素材资源,《物流营销》还将形成案例集、图片集、习题集、实训指导方案、教师教学指导等立体化教材。为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高质量教学设计是关键。如果说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一颗颗珍珠,设计下的教学活动就是把珍珠串起来的线。《物流营销》在3所高职院校多次试讲、专家团队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够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授课实效明显的教学设计,供教材使用的教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