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玲
一
家长将孩子送来幼儿园,除了希望他们能在学业上有所发展外,更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一颗善良、健康的心灵,拥有一个纯真、美好的童年。因此,家长们都特别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双方都特别注意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行为一致性问题。针对家长提出的孩子同一行为在家的“差表现”与在园的“优表现”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环境变化使行为准则成为突出认知而产生的行为差异。
幼儿园作为一所教育机构,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都有它自成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特有的。这些规则的制定一方面利于教师对幼儿的管理,保证集体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促使幼儿形成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提高他们参与集体生活的基本能力。
1.角色定位。
幼儿是家庭的核心,在入学前他们的规则意识相当薄弱,在家里,他们想要什么、想怎么做全凭自己的意愿,不想做的事自然会有人帮着完成。但是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伴,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了亲人的“保驾护航”。面对客观环境向他们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他们只能按照这些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渐渐地,就会形成在幼儿园是一个自理能力较强的独立个体,而在家里却是个一不让人省心的“小霸王”的强烈反差。
2.游戏准则。
常有父母向我抱怨孩子在家里不爱惜玩具,每次出去还要缠着添购新玩具,每次出去玩,一转眼就不见人影。在幼儿园里,游戏的进行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活动范围、特定的活动对象、特定的区域规则,有教师的指导和所要达到的游戏目标。在家庭中,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游戏,更多是由感情而非规则所维系的,本来存在的游戏的规则也会被亲子间的情感打破。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游戏规则下,幼儿行为不一致是在意料之中的。
(二)竞争意识的产生而导致努力程度存在差异。
在入园前,家长一般不会给幼儿灌输竞争意识,由于先赋地位,幼儿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存环境中,习惯成为被众人瞩目的焦点,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他们都渴望自己是最受呵护和重视的。进入幼儿园后,每个班都有三四十名幼儿,只有两位老师和一名保育员,不论怎么分配,一个孩子也不会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幼儿常常会积极观察其他幼儿的行为,根据老师对他们的奖惩状况调整自己的行为,获得在老师心中更高的地位和象征“最高荣誉”的小红花。
(三)家园教导行为的不一致引发幼儿的差异性。
从与家长的交流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中的不同之处。
1.矛盾、短暂VS果决、持久。
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的是幼儿的进餐情况。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肯自己吃饭,要靠喂,而在幼儿园里,孩子自己吃得都很好。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家人之间存在矛盾,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看到孩子有困难又忍不住上前帮忙,出于疼爱又不忍逼迫孩子太久,时间上的力度不够。长此以往,孩子在幼儿园知道要自己动手,在家里不自己动手,这是家园教导方式不一致引起的直接后果。
2.急于求成果VS耐心求进步。
我班朱海键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于其他小朋友的弱势,数字的认读和排序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课间我们会让他到老师身边数一数数字,写些数字让他进行认读,希望慢慢让孩子跟上整体的发展水平。放假期间,我们发数字本让孩子写数字,据奶奶描述,假期时孩子的父母一直逼着他写,掰手指算,孩子很痛苦。
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为什么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得那么积极,而在家里父母与他们一起学习时,他们表现得不情不愿,我认为这个案例可以解释孩子们的兴趣缺失的原因。
3.直接批评,指出错误VS引导幼儿自己发现。
在引导方法的艺术性上,家庭和幼儿园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幼儿园中老师会间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有次刘其杭把小鸡和小鸭的脚画反了,我把他的作品拿起来,看了又看,然后贴在耳朵边听了又听。我的行为引起了孩子的注意,他问我:“老师,你在做什么?”我说:“我在看小鸡和小鸭,听它们说话。”他好奇极了:“它们说了什么?”我说:“小鸡和小鸭在伤心,他们说有人把它们的脚画错了,小鸡说它不能跳舞了,小鸭说它不能再游泳了。”刘其杭听了,赶紧把画拿回来看,然后抓抓脑袋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呀!画错了,老师你可以给我纸,让我重新画吗?”对待孩子的绘画问题,很多家长很直接,有次画创意画时,我提示孩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色,其他小朋友都很有创意,吴浩源小朋友的画就写实得多,当我问为什么不换种颜色涂时,他回答:“妈妈说这个就是要用这种颜色的,没有其他颜色。”
二
针对孩子家园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家长要严爱有度,科学育儿。
家长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要使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对待那些平时在幼儿园能完全自理,在家却要求“皇帝待遇”的孩子,父母一方面可利用幼儿的兴趣、爱好对幼儿进行奖励,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另一方面,父母要利用孩子抱有的“爸爸妈妈爱我”的心理,提问:“你怎么爱爸爸妈妈?”在为他做事的同时,提出让他做一件事,由易向难,若孩子无法完成,则要求他自己动手,多次间隔操作后,孩子渐渐就愿意自理生活。
(二)利用老師的“威严”家园共育。
孩子产生家园行为差异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惧怕”老师的批评,父母可以请老师私下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在家里也像在幼儿园里一样能干,并在班级内表扬有进步的幼儿。幼儿在进入学校之后,自我意识会得到明显发展。出于自尊心和好胜心理,幼儿经常按照客观环境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因而,利用老师的“威严”这一方法对约束幼儿的行为来说格外有用。
(三)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与老师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得到一致教育的重要方法。首先,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在家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方式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家长可积极向老师讨教方法和所需特别注意的细节问题,争取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不限制幼儿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