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导致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综合分析一下,目前小学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作文题材极为有限,文章雷同。
农村的学生差不多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的,课间也是在孩子们嬉戏、玩耍中打发。即便是节假日,学生们最多也只是相互串串门,结伴外出玩耍。农村生活不如城市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农村远离城市,村里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大多数孩子们一年都难得进一次城,见识较少。再加上一些老师指导过于具体,使学生的思想过于束缚,写出来的文章趋于雷同,缺乏创新。题材范围要么喂猪养狗,要么钓鱼捅马蜂窝,要么生病送伞,如此而已,千篇一律。
2. 作文思路不通,层次不分,不会用标点符号。 学生写作文大多是先到那里就写到哪里,比如:第一件事还没讲叙述清楚,又开始讲第二件事了,有时又讲第一件事,导致文章思路不连贯,结构不完整。许多学生的作文,记事就纯粹记事,平铺直叙,对于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活动等一律没写,都是流水帐式的。还有一个特点,部分学生的习作要么只是一个自然段,要么就是三个自然段,即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分段写,只是随性的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有些学生干脆不分段。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利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有些是没有变点符号,有的中间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用句号。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不管句子是否完整。一句话没有通顺的地方,正确的标点符号,更不用说一篇文章了。
3. 内容空洞无味,语言平淡。 初看学生的作文,两三页满满的,但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却不知道写什么。而且学生写出的作文语言平淡,乏味,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生命力。原因是什么呢,在农村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很少给子女买课外书,有的甚至从未买过一本。难道家长没钱?当然不是,是因为家长不舍得花这钱来买书,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买一本书还不如买东西吃划算。除了课本外,学生们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导致学生知识贫乏,语言苍白无力,思路狭窄。现在,农村小学很少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怕学生出事。以安全为主,而校内活动也较少开展,活动单一,见识面狭窄,再加上语言积淀不够,优美词句积累不多,写作文是头脑空空。
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努力探询的作文教学中的“循规”与“寻变”,在此将本人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积累词汇
“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对于城区的小学生,老师要想让学生积累词汇,可能只要简单的布置和适时的检查这么简单,然而在农村,那可要费些心思和体力的。
首先,学生从哪儿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本人所在学校,从去年开始,开设了图书室。为此,我在班级中增设了“班级图书角”,把学校的书拿来放在班级教室的一角,同时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将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自己买一两本有意的课外书籍,甚至还推荐性地开出书目,从而使家长们由没有习惯为孩子买书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图书角里的图书已经相当可观了,极大地克服了农村孩子可供阅读的书籍少的不足。
其次,对于积累的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也有很大差距。由于城市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他们在这项工作中充当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农村孩子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几乎失去家长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这当中又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那么词汇积累只能变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专门开设阅读课,临场指导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三、题材拓展,农村娃也可写城市事,国家事
现阶段在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的事物。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就是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
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要克服这些不足,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
四、模仿入门,例文作文教学法
有人提出,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本人对此非常赞同。那么如何做到“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呢,这就要发挥例文的强大作用。冀教版五年级有一篇写自己的旅游经历的习作,因为农村学生旅游经历接近空白,在指导前我在网上一下找了20多个各具特色的同类型的例文,然后运用“农远”的多媒体资源,在电脑中将它们逐一出示,对每篇例文条分缕析,层层驳茧,重点放在讲解例文特点,分析作者如何按一定的順序进行描写。由以上例文的讲解指导,让学生写出自己外出游玩的经历,即便是简单的登山,只要写出真实经历就行。
这种例文作文教学方法看似老套而又缺少创造性,而它在小学作文训练的初、中期却非常有效,它可以运用在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上手,但这种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五、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详细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简单批改,又怕达不到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如何使作文批改更有效?笔者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地。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笔者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既促进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