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与说

2013-04-29 20:45张素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0期
关键词:重点交流课文

张素欣

摘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出现的说多读少现象进行剖析,提出要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让语文焕发自然之美就要多读深思,并正确处理读与说的关系的观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说;描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30-02

课改这些年,笔者听了许多语文阅读教学课,有观摩课,有优质课,也有家常课。总的印象是,教师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关注了,但课堂上读得少,说得多,不能正确处理读与说的关系,阅读教学耗时低效,令人担忧。

一、教学现状:浅尝辄止

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五多五少”。

一是问答多,领悟少。对于一篇课文或一段话,教师只让学生初读一遍,还不知道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往往就迫不及待地问“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其实,懂不懂,有没有感受全都可以通过读体现出来,何必问呢?如果学生读得流畅,读得情真意切,或是热泪盈眶,或是兴高采烈,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不就是读懂了,并且有感受的明证吗?

二是断章取义多,关注联系少。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并找出关键词、重点词或重点句,然后就孤零零地“品读”那些词句。学生看似热闹地交流、评议,却把整篇课文撇在一旁,置之不理。这是无视课文内在的联系,瞎子摸象般的肢解课文、割裂整体。

三是旧知教学多,新知教学少。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心中无数,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除了标出的若干个生字、新词以外,哪些是学生未知未会的,哪些是学生已知已会的,教师心中不明确。于是就课文教课文,对学生真正需要学的内容找不到选不准,更不能发现学生貌似已知的,引导去发现未知,并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四是教师强势牵引多,学生自由学习少。教师按课前预设,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环环相扣,问题一个接一个,师生对话连续不断。“以生为本,学为主体”成为一句空谈,实际是唯师意图是从。学生的学习被捆绑,选择权被剥夺,思想自由被禁锢了。

五是发言交流多,自读自悟少。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朗读、默读、自读自悟的时间非常短,大多时间都在进行热热闹闹的发言交流。表面上看似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实际是丢掉了语文的本真,说得肤浅又杂乱。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应还学生语文的本来面目,围绕语文实践活动这个根本展开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最基础的是读,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

二、治理策略:多读深思

1.要重视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多读,可以积累词句,养成语感;多读,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体验音韵节奏的审美愉悦;多读,还可以潜移默读化地感悟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熟”了,读得多了,语言储备就丰富了,张口提笔,词句就会从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难怪鲁迅先生鄙视“作文秘诀”,他认为写作就是“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可见“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须在指导学生“读”上花心血。

2.要分层次读。课文就像是个深深的庭院,里面曲径通幽,阡陌交错,要一层一层地读,才能品出其中的蕴味,领略到其中的风光。读的层次大致分成通读整篇课文和精读重点句段两种。通读整篇课文,第一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做到朱熹说的“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自然上口”。第二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锻炼概括能力、语言综合能力。第三是理出课文思路,发现课文的重点句段,为后面精读课文,与作者“交心”做准备。第四要自读自悟,筛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向老师和同学质疑。精读重点句段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要避免零碎、孤立等问题。第一精读内容要有语境,哪怕重点欣赏或品读一个句子,也要置身于相关语段中,关注它的前后联系,品出它在语段乃至全文中起的作用。第二是不急着说感悟,而是先指导朗读。读得充分,有了情感体验,就会“情动于中溢于言表”,学生会产生说的冲动,说出真情实感。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可用朗读来代替语言分析,通过转化角色,通过幽默的引导,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想象,感受到行船的乐趣,而不是抓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枯燥的语言挖掘。这样富有生命激情的对话和朗读是把课文当成一幅风景画来欣赏,船夫的驾驶就不是“死”的,技术就不是静态的,而是让船夫驾驶小艇的画面“动”起来,让课堂真的“活”起来。第三是有重点地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从品味语言中体会表达的智慧。最后又回到读,熟读成诵,把精美的语言珍藏在记忆的深处。

3.要多形式读。朗读和默读是读书的两种主要形式。一般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内容多采用朗读,朗读便于表达情感。需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推敲等理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多采用默读,默读便于静心思考。教学过程中,初读全文用朗读,便于发现读音的正确与否,整体感知要默读,可以停下来,倒回去,思考,作批注等。检验全文是否正确通畅,要当众朗读。精读课文时可以先声情并茂地朗读,再默读思考,然后师生对话交流,也可以先默读思考,再交流,然后感情朗读。总的来说,要重视默读,就像朱熹说的“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还分成快读和慢读两种,快读重在获取信息,慢读才能品出味道。我们提倡“慢读书”,少“快速读”。因为精神活动是快不得的,哲人提醒大家“停一停前进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教育是慢事业,文章是精致的“山水”,只有慢慢地嚼,细细地品,才能汲取精神的琼浆。

三、提高实效:读说有方

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并不是否定说,而是要提高说的有效性。

1.明确说的目的。这里的“说”不能混同于平时说话,而是一种“学习性”言说,是口头表达练习,是有目的有要求的练习过程。说的目的有五个。一是为了促进朗读,交流读的体验,为什么要这样读而不那样读,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交流读的感受和见解,把读后的成果与同伴共享,以达共同拥有并提高;三是为了求得老师和同伴的指导与帮助;四是为了养成合作交往的习惯;五是为了练习口语交际。

2.坚守说的基础。读是说的基础,书读得不熟或未经思考不说。读与说是由“思”连接起来的,没有充分的“思”,说就显得空泛、肤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无端地耗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这个“思”是对读的理解消化,又是对说的酝酿准备,仿佛蚕食了桑叶后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吐丝,结茧。对于课堂发言出现的“精彩纷呈”,我们要分析是读后思考的结果,还是原有积累的展示和表演。只有前者才是值得称道的。课文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要说。比如《少年闰土》第一段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只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感受审美的愉悦和积累语言即可,没必要让学生说什么感受。那么,这篇课文哪些内容该说呢?该说的是课文的重点处,内涵丰富处。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段话含义深刻,学生似知未知,理解它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闰土心里的“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稀奇事有哪些,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二是作者为什么说“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两个问题是学生说感悟的重点之处,说一说,可以检验学生认识的高低与深浅。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效率。

3.区别说的形式。说的形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描述性或复述性的说,有助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就像《少年闰土》开头那个画面,可引导学生借助图像,用文中的词语创造性地描绘。想象性的说,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补充文本空白,丰富文本内容。感悟议论性的说,是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发表独特体验,有助于提高认识。

读与说是阅读教学课堂的两颗星,它们各自闪耀,又交相辉映。读是前提,只有把握好“读”这副舵,才能驾好“说”这艘船,从而,让阅读教学这片水域焕发出本真的自然的语文之美。

猜你喜欢
重点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重点推荐
背课文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