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进步作为硬科技水平的提升和软意识水平的提高,对于就业产生了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内的广泛影响。一些研究认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失业,即机器排除人的现象;还有一些研究得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增加就业量。但事实上,伴随科技进步,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不仅给劳动者提供了数量充裕的就业岗位,还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关键词】科技进步;就业;影响
一、科技进步的内涵
科技进步简单理解即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苏联出版的《百科辞典》认为,技术进步与科技进步是同一词义。科技进步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性发展以及在社会生产中掌握、采用和推广科技成果,完善国民经济的各级管理方法和政策法规,技术进步是指在改造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生产得到发展的总趋势。英国海韦尔G·琼斯在其著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中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任何足以使生产函数移动的力量,都是技术进步。即产出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解释的部分都归功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等同于“索洛余值”或全要素生产率。很显然,推动生产函数外移的力量除硬技术进步之外,还包括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力量。因此,经济学定义的技术进步包括了软技术进步。属于软技术进步的也有八方面内容:(l)采用新的方针政策;(2)采用新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和方法;(3)推行新的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体制;(4)推行新的合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政治体制;(5)采用新的决策方法;(6)采用新的能长期发挥人的积极性的分配体制与政策;(7)采取新的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8)用新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在我国,伴随着科技进步对社会及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和研究者对这一领域表现浓厚的兴趣。有人认为,技术进步是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与科学进步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技术进步的合目的性,科学进步的客观性。狭义的科技进步概念,即硬科技进步,也就是指在硬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如生产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进或新工艺的引进、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采用及原材料消耗的降低等的进步。我们把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均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经营战略、管理手段,各种服务技术、辅助技术,也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技术政策和措施也同样称为科技进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进步不仅应包括丰富的技术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丰富的科学内容,不仅需要技术水平提高,也需要包括价值观的进步,即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进步即是硬科技水平的提升,更取决于软意识的提高。科技进步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体现为生产工艺、技能和中间投入品等硬技术的改进,还表现为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沟通机制的完备、获得规模经济、融资渠道通畅和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等方面。
当然,在研究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这一问题,一个不得不谈概念的就是就业。就业可以说从不同学科背景予以研究的成果和实践关注颇为丰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由此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其实质是劳动者为谋取生活资料而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无论不同社会形态采取的结合方式有何不同,但劳动就业活动的谋生性构成了包括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在内的各社会形态的共同特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谋生性质的劳动才能转化为自由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自由劳动的科学含义,他认为“真正自由的劳动”,“(1)必须具有社会的性质;(2)必须具有科学的性质,但在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不是单纯地在自然、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据此,马克思把劳动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主体性是自由劳动的三大本质规定和基本点。
二、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
科技进步是否会带来失业?科技进步与失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科技发展是否一定会带来失业?人类是否可以利用科技进步来创造就业机会呢?关于这些问题,国际上长期以来一直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失业。早在工业革命时,马克思就曾预言过机器会破坏就业机会;本世纪40年代末,计算机先驱诺伯特·韦纳预言这项技术所破坏的就业,使得30年代大萧条与之相比显得小巫见大巫;美国杰里米·里夫金在其《工作的末日》中预言,下一个世纪内,世界上的富国实际上将不需要工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则警告世人,鉴于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被采用,“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的作用必定会缩小,就像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采用拖拉机、牛马的作用先被缩小,后来又补淘汰一样”。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表达了一种科技进步会造成失业的观点。
具体而言,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其中,直接影响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使得一些人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提高而造成劳动力闲置的现象;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对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前景展望。这种长远效应在短期内无法发挥出来,使科技进步不能适应社会对就业的需求,表现为突出的滞后效应。虽然从长远发展来看,科技进步对就业的间接影响远大于其直接影响,科技进步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更为明显。但短期的直接的影响更容易让人感受并触碰到,表现了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硬性排斥与短期滞后效应。当然,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一批新兴产业得以形成,但新兴产业发展、成熟则需一段时间,提高劳动者工作技能和水平的教育与培训也需一段时间,如此便也会造成了科技进步与增加就业之间的相对滞后。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增加就业量。199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公布的《就业机会研究报告》中对各种不同经济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后得出结论:技术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它破坏的要多。具体而言,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价格的下降必然促使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生产规模的扩大,最终增加就业。科技进步既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升,整个社会有效需求旺盛,从而消费拉大内需导致就业增加;伴随科技进步也会出现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他们善于管理、懂得经营,并直接或间接成立企业在内的各种投资活动,这些活动为带动就业开辟新的渠道。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科技进步必然要求劳动者延长受教育的时间,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时间投入教育和受教育活动之中,这将延缓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减缓了就业压力。
我国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同时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且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论述充分体现并印证了科技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性,经济作为劳动就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充分反映科技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科技进步的实践和事实来看,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因为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相反,伴随科技进步,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不仅给劳动者提供了数量充裕的就业岗位,还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英]海韦尔G.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8-241.
[2]赵国杰.管理经济·工程经济·技术经济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程宇.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相关效应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6.
[4]孙鸣浦.科技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40.
[5]陈少晖.马克思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述论[J].当代经济研究,1999(2):33.
作者简介:李晓华(1981—),男,山东青岛人,讲师,南京邮电大学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