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29 15:43刘雪珠王健鑫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微生物学问题

刘雪珠 王健鑫

摘要:本文阐述了问题与研究型教学关系,从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及通过建立问题库提升研究型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索并实践了“始于问题、止于问题”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8-02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随后几年,全国各高校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研究型教学,对于研究型教学法的含义更是有了多种多样的诠释,但是就如何实现研究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试图通过对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理解去探索与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属于教育思想范畴,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新型教学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问题、双主体、开放、探究、能力培养等五种教学意识[2]。显然问题意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核心的要素。有了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地、较深入地双向交流与互动,双主体意识成为可能;有了互动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开放;而在一个充满问题的开放平台上进行深入探究与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中楼阁。创新的核心是思维,而问题是思维的核心。鲁宾斯坦认为,思维是一种能动性过程,产生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为此,我们在普通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实施研究型教学,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直接教学效果,还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问题情境与研究型教学的关系

毋庸置疑,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问题的刺激强度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程度。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3]。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学生似懂非懂、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这种困境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也刺激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主动参与研究型教学。而研究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对专业领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所以说,研究型教学始于问题的产生,终于问题的解决或是另一个问题的产生。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些了解而又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最能有效地驱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比如对于微生物的抗药性,学生们有一种普遍认识,那就是长期服用某种药,体内就会出现抗该种药物的菌株。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微生物某种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该药物的长期刺激形成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其实是否定的,在一步步地揭开这个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中学生懂得了微生物基因突变非对应性特征,同时也能从科学层面上理解药物在微生物抗药性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展开了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等问题的研讨。(2)利用网络等媒体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大学生是网络等媒体的热衷参与者,同时大学生也是对热点新闻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应用热点新闻设计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发光细菌的发光原理,教师若只是非常详细而准确地阐述其原理,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起先我利用教材上提到的发光细菌在检测环境上的功能导入对其原理进行讲解,课堂效果虽有所加强,但还不是非常理想。2011年科技时报上发表了《发光细菌助间谍一臂之力》一文,而影视更是“谍海汹涌”。借此我在课堂上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播放几张影视海报,然后提出问题:“发光细菌能否在未来的谍战中崭露头角?它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我没有马上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和提问。发光细菌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能发光呀,如何发光呢?发光细菌在发光培养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发光细菌做为谍报代码的话那是不是通过发不同的光来实现,如何做到……学生的议题之多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其结果是一位学生后来向学校申请了一项与发光细菌相关的创新项目,多名学生在微生物学网络课程中留下了对发光细菌的思考与更深层次的疑问。(3)基于反思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结论的问题来认识事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4]。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和老师形成“接受、识记、理解”这样一种定型、机械的认知模式,“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已经了不起了;而“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这样的问题就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了。人体感染的细菌可能导致特定基因变异而引起疾病发生,这是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但当我讲到条件致病菌的时候不禁有点疑问,条件致病菌在引起疾病发生的时候常常会数量增加,这个数量的增加是致病的原因还是生病的结果呢?我把这个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基因突变—细菌数量增加—疾病发生”是不是一定是按次序发生的因果关系。“会不会是人体内由于特定基因变异引发的疾病导致某些种类的细菌增多?也可能两者互相影响?”虽然我无法去验证,但由此产生的对科学定论的质疑真的是弥足珍贵的。

三、建立问题库,延展和提升教学效果

爱因期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不但更重要而且更难。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但需要老师搜索各方面的资料,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资料结合课堂知识,更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思考问题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多种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的教与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习惯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考核内容,长久地疲于解决问题使学生慢慢丧失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没有了源于自身发现的问题的不断刺激,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流于表面,教学效果往往也止于教学成绩。笔者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学生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的一项指标,逐步建立了“微生物学课程学生问题库”。学生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全班与任课老师,不但增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学识上的交流,有时更有思想上的碰撞。

参考文献:

[1]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43-46.

[2]李讯.经济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探讨——从研究型教学理念上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295-296.

[3]陆书怀,博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项目基金: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s09045;浙江海洋学院高等教学研究改革项目(2011)

作者简介:刘雪珠,女(1973-),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微生物学问题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