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胜群
作文的本质是生命的倾诉与表达。唐代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而我们平日为学作文而作文,耗时多。然总不见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作文的源泉不够。
根据课文的要求,吸取前人的经验,我对 “学用结合,探究创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进行了探索,笔者就自己如何将写作与阅读结合,写作与生活结合,写作与感受能力结合以及写作的合理联想、创新等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写作与阅读结合教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是间接获取作文材料,就是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细细探究作品的成功之处,不难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很久以前就在作者脑子里翻腾着。作者长时期在部队里,对战士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被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和事所感动,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愿望。怎样表现这一主题呢?作者追求着本质的东西,通过谈话、开座谈会,了解到战士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文章应该怎样反映这个本质的东西呢?作者在朝鲜时,曾写了一篇通讯,选了20多个例子,拿回来给同志们看,觉得例子太多,好像记账,后来只选了5个例子,写完后又删掉了2个,只用了松骨峰战斗、冯玉祥烈火中救朝鲜小姑娘、在防空洞与无名战士交谈三个事例来歌颂“志愿军战士品质的纯洁和高尚、意志的坚韧和刚强、气质的淳朴和谦逊、胸怀的美丽和宽广。”文章发表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天还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可见,一篇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用心灵去感受到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情等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学习此文后,我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最敬佩或最喜爱的人的感人事迹进行调查,取得一手材料。回到校后,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选择,看看哪些材料最典型、最能表达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要求确定材料是否可行。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发展了驾驭材料的能力。
二、写作与生活结合教学
巴金说:“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要想写好作文,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触动感情的琴弦。
如《背影》,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难以历数,作者为什么只切取车站送别一幕?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是因为父亲肥胖的身体、蹒跚地攀过月台的背影触动了作者的琴弦,因而弹拨出了一曲关于父爱的动人乐章。教读后,布置学生去留心观察父母及身边人的一举一动,用心去感受。一个星期后,学生找到了话题:父母的一杯热茶是送温暖;老师的一个微笑是鼓励;同学们的一滴眼泪是奋起。
读了《荔枝蜜》《白杨礼赞》这类散文,我们会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和青松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园丁具有春蚕、红烛一样的献身精神。《满井游记》《西湖二则》会令我们想起桃花江畔、浮丘山下的情调,甚至那一抷黄土、一朵月季、一片朝霞,我们也不会放弃;那绚丽夕阳、涓涓山泉、展翅春燕也可勾起我们缕缕情思……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物之生而美者,盈天皆是也”。这样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钟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三、写作与感受能力结合,培养独特的思维能力
感受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巴尔扎克说过:“写作之前,作家应分析过各种性格、体验过全部风尚时俗、跑遍整个地球,感受过一切激情。”这段话强调了感受对写作的重要性。
当我们正在学习或工作时,假如一只小飞蛾突然从窗户飞进来,在上头扑腾,扰乱了我们的学习或工作,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三下五除二地赶走它或打死它。而作家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中却极力赞美的是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的那种求生欲望,正因为作者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才在寻常小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朱自清写《荷塘月色》,之所以能倾注那么丰富的感情,是因为他“日日走过的荷塘”有深切的感受。这晚,“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土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踱步中凝思冥想,所以才能够借荷塘抒发了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感情。学过这些文章之后,培养了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