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拓展把握

2013-04-29 00:44刘真金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0期

摘要:十八大报告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主要表现为:人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主体,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等。它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理论基础,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民主体;拓展把握;教研心得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50-03

十八大报告要达到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教学目的,最根本的还是悟透十八大报告精神实质与教学内容。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启示我们,悟透、搞清教学内容需要拓深把握,从而厚积薄发。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它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当下中国的充分体现和丰富发展。本文选择十八大报告中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试作拓深拓展性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体现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45次。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要求的实质就是要坚持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地位与性质,坚持人民是实践主体和利益主体,尊重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对报告的解读,可以发现坚持人民主体思想贯穿报告始终。

(一)人民是经济主体

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有制经济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它体现了劳动者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人人平等,它是能够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共享社会权利和财富的所有制形式。二是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这样,在外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仅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十三亿多人口,其中八九亿农民,农民是人民中的大多数,要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始终重视农民的经济主体地位。

(二)人民是政治主体

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表明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拥有国家权力,成为了社会和国家的主人。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政体,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为广大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其他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各项具体制度同样体现了人民是政治主体。

(三)人民是文化主体

一是报告要求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在当今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上,报告要求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从而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并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三是要求坚持人民是文化利益主体,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此外,报告还要求坚持文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反映人民主体地位。

(四)人民是社会和生态主体

报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同样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报告提出,“加快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利益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往所采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扩展到“五位一体”。

(五)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

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表明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在革命时期,党把“以人为本”具体表述为“为人民服务”,在执政时期,党把“以人为本”具体化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中的人指包括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含义包括,一是指党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指党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因此,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

十八大报告贯穿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作为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主体思想渊源的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突出表现为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人民是利益价值主体、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三个方面。

其一,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马克思各时期代表性经典著作,始终贯穿着对人民主体的思考。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人民为主体的观点,并论述了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主体。马克思认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生产主体。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精神财富。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主体。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出发,批判了鲍威尔一伙把思想和他们的批判看作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谬误,认为推动人们起来斗争的不是抽象的思想原则,而是现实的物质利益。

其二,人民是利益价值主体。在《神圣家族》中,从马克思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非常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注意从经济的原因寻找历史的动力。人民是价值主体,是指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享有者。鲍威尔一伙把群众看成历史发展的阻力,认为只有思想和他们的批判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马克思认为,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变成现实,就必须反映群众的利益就要掌握群众。“‘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也就是说,思想是由物质利益决定的。人民之所以是社会历史主体,是人民在追求利益的实践中形成的。

其三,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它公开阐明了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性质和任务,明确表明了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从理论推向实践,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实现了苏联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人民主体为根本价值取向。而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正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深入发展的结果。其一,毛泽东提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伟大论断。其二,肯定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提出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群众所拥护”规定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其三,毛泽东第一次把人民主体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为践行人民主体思想找到了科学的、可行的途径。

邓小平理论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大报告中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正是以上述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基础而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三、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主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体现。能否坚持和贯彻人民主体思想,事关我们党的兴旺发达、人民幸福的实现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关乎党的兴旺发达

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后期政府官员逐渐沦为一个特权阶层,脱离了人民群众。所以,20世纪90年代初,在叶利钦攻打议会大厦的时候,许多人围观看热闹,连上千万苏共党员也袖手旁观。苏联解体、共产党解散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官员逐渐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前苏联共产党人后期背离人民主体的原则给我们党提供了深刻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努力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革命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都是这一思想在中国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之下,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把一个落后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犯过错误,有少数党内的腐败分子背叛、践踏这一准则,但总的来说,这一思想始终未变。历史证明,能否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直接关系到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兴旺发达,也直接关系到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关乎人民幸福的实现

中学时期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就是人民以及人类的幸福。马克思认识到,只有保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有人民的幸福。因为就马克思看来,“幸福本质上就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回归,意味着人的一切异化、一切压迫性的生存状况和境遇的消解,真正地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使生活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的人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人民主体思想科学回答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主要动力、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重大问题。这就要求做到:赋予人民群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等相应的权利,使人民群众尊严地生活;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使他们感受和体验到幸福感。

(三)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社会主义,还有一系列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民主体思想。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而中国共产党人要充分认识到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性。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坚持人民为主体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我们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历史没有终结,历史正在前进,并像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在向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十八大报告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将引导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坚定前行。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杨楹.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诉求:“人民的现实幸福”[J].哲学研究,2012,(2).

项目基金:201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3B14);2013年度邵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13SZ09)

作者简介:刘真金(1976—),男,湖南隆回人,法学博士,邵阳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