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粪”的力量

2013-04-29 12:25:13闫健
财经国家周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辛克莱罗斯福种族

闫健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将专门揭露美国社会黑暗面的记者称为“耙粪者”,他自己对这些人既爱又恨。

当时的美国刚刚经历了“镀金时代”的经济扩张,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与此同时,“镀金时代”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也开始影响美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在老罗斯福眼中,美国面临的问题与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可是“耙粪记者”就是“执着地”盯着这些“芝麻”不放。

在“镀金时代”,资本的逐利逻辑深深嵌入了美国的政治体系之中,政治体系几乎沦为资本逐利的舞台,从而导致腐败。

这一时期的腐败是社会性、全方位的腐败,几乎侵蚀到美国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耙粪记者的矛头直指美国政治社会中的黑暗面,各大垄断托拉斯成为他们耙粪的首要靶子。

1903年,女记者埃达·塔贝尔(Ida Tarbell)在《麦克卢尔》杂志上发表了针对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行径的调查文章,揭露该公司怎样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积累财富、建立起垄断帝国。

在耙粪记者的调查面前,垄断公司的弄虚作假等欺诈行为无处遁形。

1905年,亚当斯(Samuel Hopkins Adams)发表了《伟大的美国欺诈》一书,揭露了美国各大药品生产企业是如何弄虚作假从政府手中“搞到”专利的。他以“佩鲁娜”为例,说明这种由七种合成药物和酒精合成的毒素,根本就不是什么专利产品。但是,药品制造商却高价出售,牟取暴利。此书一出,全美哗然。

在公众对于垄断公司怒不可遏之时,耙粪记者们的调查并没有停止。

1906年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出版了小说《屠场》,揭露芝加哥肉品加工厂在贿赂有关政府部门之后,将病死的猪和牛加工成肉食品,将毒死的老鼠加工成香肠。辛克莱在书中描写道:“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发霉变质的香肠经过硼砂和甘油处理后再加上少量的鲜肉和着被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据说,在白宫里正一边看着这本书一边轻松地吃着早餐的罗斯福总统看到这一段时突然跳了起来,大叫一声,把盘子里的香肠扔到了窗外,从此不敢再吃香肠。

政府部门的腐败更是被耙粪记者们给“耙”了出来。

在1904年出版的《城市的耻辱》一书中,斯特芬斯(LincoLn Steffens)揭露了美国城市政府的腐败现象,尤其是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权钱交易。1906年3月,菲利普斯(David Graham Philips)在《世界主义者》杂志上发表《参议院的背叛》,揭露美国部分参议员当选后“犒劳”资助人的黑幕。这篇文章直接引发了公众对于罗德岛参议员奥德里奇(Nelson W. Aldrich)的猛烈抨击。

此外,一系列揭露美国社会问题的“耙粪”文章也引起了美国公众的广泛关注。1903年,贝克(Ray Stannard Baker)在《麦克卢尔》杂志上发表了《工作的权利》一文。他在文中描述了煤矿工人恶劣的生产条件以及煤矿工人的罢工运动。

同年,贝克出版了《沿着种族界线》一书,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种族问题。1908年,沃林(William English Walling)在《独立者》杂志上发表了《北方的种族战争》一文,全面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冲突,他呼吁政府真正赋予黑人以平等权利。里斯(Jacob Riis)则用镜头记录下了纽约的贫民窟。在他的镜头下,纽约黑暗的街道、破烂的公寓、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穷人茫然的眼神,引发了无数美国人的强烈共鸣。

耙粪记者们的“耙粪运动”激起了美国公众的强烈愤慨,这为罗斯福总统“进步时代的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不仅如此,耙粪记者们的努力还直接导致了一些重大改革的出台。

在塔贝尔等人的努力下,美国最高法院1911年通过了肢解标准石油公司的裁定。

美国国会也于1914年通过了《克莱顿反托拉斯法》。

辛克莱的小说《屠场》出版之后六个月,国会就通过了《肉类检查法》,同时成立了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沃林的《北方的种族战争》一文直接促成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成立。

菲利普斯的《参议院的背叛》一文更是直接导致了美国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的通过。此后,美国参议员不再由州议会选举产生,改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这,就是耙粪的力量,这就是耙粪记者对于美国政治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及其历史遗产。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辛克莱罗斯福种族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30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的艺术再现:评厄普顿·辛克莱的《波士顿》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反歧视评论(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2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跟踪导练(一)3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作家的回信
罗斯福的壮举
卡恩之妻:令人费解的痴情
人民周刊(2011年11期)2011-01-10 08: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