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

2013-04-29 12:13:58李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年6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产学研高校

李军

[摘要] 实现产学研的联合机制,是高校与企业间双赢目标下的最终选择。然而实践表明,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应植入市场意识、契合企业目标、满足企业利益。

[关键词] 高校; 产学研; 科研成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111- 01

在建设创新型大国战略下,高校起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时,高校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另一角度来看,高校通过与企业的联系也能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增强产学研的联合机制便成为双赢目标下的最终选择。然而实践表明,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并不尽如人意。关于这一点,已在诸多专家学者中达成共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更主要的还在于高校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正是基于此,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分析便成为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仍然从传统视野下来讨论问题,即以工科专业背景下的科研成果作为考察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长效机制。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对现行产学研现状的分析

不可否认,在各高校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大背景下,也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但从比例上看,目前仍存在着许多急需改变的现状。因此,以下将从高校为基点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1.1 偏离企业的目标函数

从目前产学研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方普遍处于市场议价的强势方。这一结果,可能与企业向高校提供研发资金和其他资源有关。然而,高校在该市场地位条件下,却不断偏离企业的目标函数,即过分关注于探究性课题的研究,而没有在企业生产能力、产品市场前景等方面给予充分考察。这样一来,作为学术性科研成果出来之后,却让企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1.2 忽略企业的根本利益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组织,其根本利益仍然表现在经济领域。具体而言,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和转换后的配套服务,都是企业较为关注的问题。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高校习惯于进行探究性课题的基本原理研究,这离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还十分遥远,并且,由于高校人力资源还需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不具有公司制这样的约束机制,因此难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配套服务。

2 分析基础上的反思

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游戏规则不同。高校执行“学和研”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意味,而企业所开展的“产”则完全依赖于市场导向。可见,只是强调加强二者之间的业务联系是难以改变现实问题的。

2.1 针对偏离企业目标函数的反思

在企业的目标函数中不仅包含着经济性元素,还有社会性、生态性元素。但作为中国的本土企业而言,经济目标一般处于首位。因此,企业在选择项目时一定是根据市场现实需求或需求趋势来决策的。可见,建立以“产—研—学”的传导机制则应是改观现状的应急之策。

2.2 针对忽略企业根本利益的反思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内控的高效性,从而避免因产生X—非效率而导致的内部不经济现象。将内控进行分解,其中的成本控制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高校在承担研发任务时应建立起成本控制意识,这种成本控制不仅是研发成本,还应考虑到企业在实践中的成本约束,包括企业生产设备的重置、生产周期,甚至售后等。

3 反思推动下的转化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推动下,转换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3.1 植入市场意识

上文已经指出,高校在研究中往往采取行政主导,且研究的目的仍具有增强科研实力的意味。这不能说是不对的,但却与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不兼容。因此,高校管理层、具体的研发团队都应建立起市场意识。通过与企业的互动,逐渐获知企业的运营特征和市场环境特点等信息。这将有助于提升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3.2 契合企业目标

之所以用契合而不是融合,表明高校仍然需要满足自身的研究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在与企业的传统联系下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关切,并通过企业提供研究项目的形式,从市场需求、造价等环节给予针对性研发。并且,在研发过程中应吸纳企业工程师参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

3.3 满足企业利益

企业的利益诉求其实很单纯,就是增强自身的市场盈利能力。作为高校就应在成果转换的可操作性上进行把握,由于上文已经指出了吸纳企业工程师加入,因此这一点较容易把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与企业接洽,从而确保能及时为企业的产品宣传、售后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4 结 语

本文认为,实现产学研的联合机制,是高校与企业间双赢目标下的最终选择。因此,针对高校而言,应植入市场意识、契合企业目标、满足企业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恩实. 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 神州,2012(28).

[2] 周训胜.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3] 朱学红.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12(4).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产学研高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科研成果转化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6:12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6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