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兴启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儿童,它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生成许多新的学习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课堂信息,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性,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反抛错误,不教而自醒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对教师来说,有些错误往往是很好的教学机遇,教师应善待错误,巧用错误调整预设,将错误转化成精彩,真正达到不教而自醒的目的。
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我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范读课文,当读到“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这句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你读错了!”我满脸疑惑,问他哪里读错了。他说:“‘吐出的‘吐应该读第四声,你读成了第三声。”他话音刚落,班里就有不少的学生纷纷附和。我灵机一动,对这位学生说:“谢谢你的提醒,‘吐是多音字,能请你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这里为什么读‘tù吗?”这时,有学生掏出字典查起来。这位学生自信满满地说:“我查过了爸爸的《现代汉语词典》,‘吐(tù)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来,第二种是‘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这里的‘吐(tù)是第一种意思,就是水从桥上雕刻的龙的嘴里涌出来,形成了美丽的水花。”“原来是有备而来呀!那你能给大家说说‘吐(tǔ)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学生立马就说:“‘吐(tǔ)就是‘使东西从嘴里出来。”我趁机说:“哦,原来如此,那这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死龙当然不能使水从嘴里吐(tǔ)出来了!”此时,立刻有许多学生表示不同意:“它们不是‘死龙,是‘活龙!”我接过他们的话头:“你们从哪里读出它们是活的呢?”“从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看来,你们是在用‘心读书!”其他学生潜心读文后也纷纷表示读“tǔ”好,这样才能表现出这些栏板上雕刻的龙逼真的程度,真的就像有生命的龙一样,那样主动,那样自然地张着嘴,吐出美丽的水花。如果读成了“tù”,就好像这些龙在被动地喷出水珠,显得生硬呆板,没有生命的活力。一个“吐”字,把龙读活了,也读活了课堂。
如此将错就错,巧妙“反抛”学生的错误信息,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文本的精妙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种效果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所无法比拟的。
二、合理取舍,弃伪而存真
课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课堂生成的信息丰富多彩,但这些信息也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教师应在短时间内,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辨别,及时筛选,合理取舍。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正当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哈尔威船长高大感人的英雄形象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哈尔威船长在指挥大家逃离轮船以后,他完全还有时间离开沉船。他为什么要与船一同沉入大海呢?他太傻了。”立即有一部分学生赞同他的说法,认为船长不珍惜生命,死得没有价值。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这样才能显示出哈尔威的英雄本色。双方各不相让,一场唇枪舌战一触即发。此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要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来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辩论赛呢?但是,我马上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这样的辩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感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毕竟是一堂语文课。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来理解船长的行为:“课文的作者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课文的结局,也正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色,塑造了哈尔威船长这个悲壮的英雄。在古代,航海人有‘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崇高信念。对于文学作品的结局,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视角,从珍不珍爱生命这样的角度去解读船长的行为。”这样,我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当中来,通过对文本中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细品读,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伟大人格魅力。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战象是干什么的?这头战象在哪里?为什么是最后一头战象?其他的战象到哪里去了?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这最后一头战象最后怎么样了?这些问题中,经过筛选,我认为第五个问题既包容了其他问题,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悟嘎羧的崇高情感。于是,我果断地选择它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研读、探究。这节课,我没有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根据课题质疑的环节捕捉了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将其纳入教学资源中,重新组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构建了开放、高效的课堂。
三、抓住即时,因时而制宜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预测学生的思维走向,未雨绸缪,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预设。但在课堂实践中,总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如一位教师执教《自己去吧》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这一句时,一位学生突然插一句:“山那边的风大不大呀?”乍一听上去,这一问题似乎是无端打岔,教师却以一颗宽容而敏感的心,听出了其中的端倪——这个孩子对“风景”一词的理解可能有误。果然,通过提问反馈,不仅是这位学生,还有好几位学生对“风景”的意思也弄不清楚,以为这是一个跟“风”有关的词语。于是,教师果断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山那边可能有什么好看的景物呀?”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绿绿的树、各种颜色的花、清清的小溪,还有漂亮的小木头房子……教师趁机说:“是呀,孩子们,这些景物就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说:“校园里有哪些景物,风景美不美?你还看到了哪里的风景很美?”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这里,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反馈信息中的蛛丝马迹,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这个教学环节有的放矢,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使原本对“风景”不理解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不仅理解了词语,学会了运用词语说话,还锻炼了想象能力。
诚然,精彩的课堂生成是不可能在一个沉闷、僵化的课堂中产生的,它需要师生互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为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课堂教学不能只有预设。教学中,教师应有从容应变的教育智慧和有容乃大的教育胸怀,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把握预设以外的生成,成就“未曾预约的精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