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彬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和学两方面阐述了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接受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应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创造精神,使之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下面我就自己在新课改教学实践探索中的感受加以总结。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较大的改观。大部分教师采取了开放的教学模式,以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积极地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说明几何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借助图形提问:有一只小鸟在A点,一只虫子在B点,小鸟要吃到虫子,它走何路线?”学生情绪高涨地答道:“小鸟要吃到虫子,走线段AB。”我追问:“为何?”生答:“这样最近。”我说:“小鸟也知道,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样的教学可以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前,不少教师已经习惯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的过程。教师通常归纳总结很多的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率低下。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主动权,教师则为他们的动口、动手、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安排学生完成下面的操作: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然后问:(1)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2)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3)你用什么方法解释“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经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生找出很多说明结论的方法,也从中体会到从动手操作中获得的新知带来的乐趣。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便迎刃而解。
我在教学中遵循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都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都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都不说的原则。另外,课堂上一改“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上课时,学生可以上台当“老师”,必要时老师再引导、点拨。课桌可以摆成“T”形、圆形等形式,便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被普遍关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钻研和小组合作探究,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获得数学知识的尝试在不断进行。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给学生提出如下的自学和探究要求:(1)解方程:(2)质疑:方程②和③有什么不同?(3)两者可以互化吗?(4)把方程②和③中的数字改成别的你会解吗?试试看。(5)小组合作探究。方程ax+bx+c=0中a、b位置上的数改变是否会引起解法上的变化,尝试求解。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为后面配方的思想和操作规则的得出提供了有力的途徑,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三根木棒搭三角形,当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棒都能搭成一个三角形时,就产生了疑问:怎样的三根木棒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呢?这时教师再指导:可先让两根木棒长度不变,让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并探索,自然得出:在两边不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第三边应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两边之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愿望接受知识,记忆自然比较深刻。而且学生在探究中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质疑学习的重要性,感悟到求知的无穷尽。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而教学行为是受教学理念支配的,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审视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和学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