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2013-04-29 00:44张艳乔
考试周刊 2013年59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

张艳乔

摘 要: 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指出英汉隐喻在本体与喻体体现形式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 英汉隐喻 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

隐喻是一种比喻,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到处都有它的存在。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说是隐喻性的。美国语言学家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生活中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充满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只是表现于我们的言语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使用的日常概念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30年代的查里兹,主要研究隐喻的修辞学;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侧重于从逻辑、哲学和语言角度研究隐喻的语义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开始对隐喻进行全方位的多学科研究(黄华,余卫华,2000)。现在,人们逐渐把隐喻不仅看成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美国语言学家Lakoff等人的研究。他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隐喻问题,提出了经验主义的隐喻观。他认为:隐喻存在于我们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方式之中。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各语言社团文化的不断演变,人们需要一种手段“在用语言思考感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之中发现如同互联网中的链接点,建立想象丰富的联系。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而来,这便是隐喻”(李旭清,2003)。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被投射到本体上,即形成隐喻意义。例如:All the world is a stage.这一句中all the world是本体,stage是喻体。由喻体stage可联想到本体all the world的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可在一个舞台上得到体现。隐喻是语言“延伸”得以发生的方式之一。它通过形象地使用一个词或一些词语,承担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隐喻通常被分成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向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1.英汉隐喻的共性

语言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思维的同时,也和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各民族就必然存在许多共性。因为语言扎根于人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人类的认知基础,那么,英汉隐喻中必然表现出某些相似性。

1.1共同的认知基础

“隐喻的核心是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胡壮麟,1997)。可见隐喻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反映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性的联想,是英汉隐喻的心理基础。没有联想,便不可能发现事物间形象的联系,便不可能认识事物间的相似性,因而就不能形成隐喻。由此可见,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

1.2共同的喻体

英汉语言中隐喻都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喻体是人类已知的经验和表象,是体现或运载本体的具体事物。这种具体事物在语言学中称为“所指事物或参照物”(束定芳,2000)。喻体在隐喻中的作用是第一性的,是隐喻的灵魂。

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迥异,但基于有共同的认知结构,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词的喻体便可能重合(赵艳芳,2000)。英语、汉语虽属于不同的语系,但在隐喻喻体的取用上却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由这些一致性可看出喻体必须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符合通俗易懂的要求。

1.2.1人体的隐喻

汉语与英语中都有很多以人体部位名称或衣着服饰指称事物,阐明事理的词汇,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隐喻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们思维上的隐喻特征。如:汉语中“手足”喻指兄弟姐妹,“心脏”喻指中心位置,“手腕”喻指人的本领,“眼珠子”喻指自己最心爱的人,“眼中钉,肉中刺”喻指极为讨厌和极为憎恶的人,“口角”喻指争吵,“孤掌难鸣”喻指一人力量薄弱难以成事或事故并非只由某一方面造成等。

在英语中,以人体词隐喻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例子很普遍,这反映出其一定的民族文化色彩。如:手(hand)有许多隐喻意义,have ones hands full隐喻忙不过来,off ones hands隐喻不再为某人负责任或操心,out of hand隐喻失去控制,take sb.in hands喻指管教某人等。脚(foot)在英语中也具有丰富的隐喻义,under one feet 喻指碍手碍脚,catch sb. on the wrong foot隐喻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等。

此外,还有以其他人体部位设喻的,如:stick ones neck out 惹麻烦,make a clean breast of sth.和盘托出,have a bone to pick with someone同某人有争论等。

除了人体各部分外,汉语和英语中都不乏用人物的衣着服饰构成隐喻的现象,這类隐喻多能反映出人们的职业状况或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如:汉语中多以“眼镜”隐喻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用“白衣天使”隐喻医生或护士,用“橄榄绿”隐喻军人或士兵。英语中类似的有“蓝领”(blue-collar),“白领”(white-collar),以blue-collar喻指蓝领阶级的人或蓝领工人所从事的工作,用white-collar喻指不使用体力的白领工作或工作者等,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1.2.2动物词的隐喻

人们的生活与动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言语表达中常以动物设喻,如:丧家犬,走狗,缩头乌龟,狼吞虎咽,蚕食,鼠窜,拍马屁,钓大鱼,铁公鸡,地头蛇,豺狼当道,秋后的蚂蚱,老黄牛,纸老虎,等等。英语中有raining the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do the donkey work干恼人的苦活,the fly in the ointment 美中不足,raise up a hornets nest捅马蜂窝,find a scapegoat找替罪羊,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危险,lucky dog幸运儿,as strong as a horse壮得像头牛,a lion in the road拦路虎,birds of the same father一丘之貉,等等。

1.2.3植物词的隐喻

由于人类生活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使用英汉两种语言的植物词设喻,增添隐喻所能附加的独特文化色彩。

例如:玫瑰(rose)在中英文化中都可象征爱情;桃(peach)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用来隐喻皮肤洁白、透红的妙龄少女;桂树(laurel)在英汉语言中都可象征荣誉,如文学上将在诗坛上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称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

2.英汉隐喻的差异

汉英隐喻根植于东西方两块不同的语言土壤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完全对应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文化特征没有共同之处,甚至意义完全相反。因此,汉英隐喻所指的意义和内涵均带有迥然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传统文化风俗、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均在隐喻中有所体现。因此,隐喻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

2.1隐喻与价值观念

汉、英分属东西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加上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状况上的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是其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稳定的因素,反映了其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最基本的特征,这就使得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汉民族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而不是形合;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体的分离,因而在语言上注重形合。汉民族的语言偏重形象思维,通过广泛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对思维客体从整体上进行直接把握,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这种形象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词汇形象多彩,联想丰富,例如,水蛇腰,喇叭裤,蘑菇云等,使人以此类比,如见其形。

汉语与英语中有些隐喻表达相似的含义,但使用不同的意象作喻体,这显示了英汉民族思维及认知方式的差异。如:汉语中形容某人瘦,说“他瘦得像猴子”,英语中则说as thin as a shadow,汉语中形容某人穷,说“他穷得像叫花子”,英语中则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汉语说“挥金如土”、“水底捞月”,相应的英语则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fishing in the air。

此外,中国是一个以集体的农业劳作为传统的国家,以谦虚谨慎、崇尚礼仪而闻名于世,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西方人却与之相反,他们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等。因此,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赏之后,中国人往往会比较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西方人却说:“谢谢!”

2.2隐喻与物质文化

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生活习惯、生产模式等构成了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物质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未雨绸缪),to be in the same boat with(与某人境遇相同)等,这些显然都与海洋有关。

汉语以与农业相关的事物作比喻。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农业国家,人们的生产与经济活动主要依附于土地,因而产生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隐喻。如:“不耕不种,终身落空”、“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2.3隐喻与宗教文化

基督教对英语的影响很大,《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的由《圣经》中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隐喻。如:Judas(出卖耶稣者,背叛者),Serpent(撒旦,魔鬼),Adam(隐喻难移的本性),Noahs ark(避难所),Bible(有权威的书)等。汉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在汉语言中,这些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隐喻是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共同的认知资源,共同的喻体选用方式,造就了两者间的诸多共性。价值观念的不同、物质条件的制约及宗教文化的影响使英汉隐喻各具特点。了解其共性与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两门语言,有利于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黄华,余卫华.中英诗歌隐喻与文化异同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 (2).

[3]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 (4).

[4]李旭清.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认知比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