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恐惧”成普遍心态,官员最担心什么?

2013-04-29 10:10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人民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恐惧官员

结果提示

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微博恐惧”成普遍心态,官员的五个担心:一、 个别“问题官员”拖累官员群体形象,极端情绪蔓延可能撕裂社会(得票率 92.8%)

二、 隐私被曝光、小事被搞大(得票率 84.2%)

三、“误伤事件”让无辜者“躺着中枪” (得票率 80.3%)

四、 个性言行遭受网友拍砖,“因言获罪”有口难辩(得票率 77.6%)

五、微博沟通“无作为”遭遇问责(得票率 58.3%)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0日-2013年2月5日

调查对象:通过微博、电话、邮件、面访等形式调查采访东中西部地区共2156名党政干部,其中包括1302名县级领导干部

课题组:

成员:贾立政 陈阳波 魏爱云 杜凤娇 肖 楠

特约专家: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王 成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荆学民

特约访谈干部:

浙江省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王 蕾

浙江省海盐县县长 章 剑

江苏省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 潘 涛

内蒙古满洲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姒传双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宣传部部长 刘星洪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副局长 韩可胜

江苏省灌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邵泽勇

陕西省西安市委宣传部网络宣传管理处处长 袁永君

……

联合调查:

人民论坛民智市场调查公司

一、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恐惧”,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

近段时期以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雷政富事件”,“表哥”、“表叔”、“房叔”等频繁出现,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对权力腐败、个别官员道德堕落的揭露,让广大公众和官员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弥强的冲击波。这股巨大冲击波也使官员“网络恐惧”升级至2.0版——“微博恐惧”。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关部门对微博上的各类举报回应更加及时、积极,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众通过微博举报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合力;另一方面,因为微博传播的裂变性、快速性,不实信息与传闻也往往使被举报者及主管部门面临有口难辩的困境。

2010年5月上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专题文章,通过调查揭示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引起广泛反响。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官员的“网络恐惧”正在升级为“微博恐惧”,微博曝光的“双刃效应”更加凸显,如何让微博反腐不伤及无辜,如何释放微博的正能量、抑制微博的负效应,成为官员、网友及监管者等社会各方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二、“微博恐惧”成普遍心态,官员最担心什么?

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2156名东中西部党政干部调查显示,7成以上的受访官员对微博反腐持“支持”态度,超过5成以上的受访者或多或少存在“微博恐惧”心理。经过系统梳理受调查官员意见,他们最担心的有:

(一)个别“问题官员”拖累官员群体形象,极端情绪蔓延可能撕裂社会(得票率 92.8%)

“微博一转,围观一万;反腐一动,倒下一片。”这句网络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微博强大的曝光效应及其直接影响。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旦空投进庞大诡秘、纷繁芜杂的微博世界,即产生难以控制的传播力量,蝴蝶效应之下带动的事件发酵速度十分惊人。近来网络上掀起了微博曝光反腐的高潮,从“表哥”局长杨达才,“前仆后继”的“房叔”、“房姐”到最近的重庆雷政富等不雅视频事件等,问题官员纷纷落网。“微时代”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和官方组织、对官员个人行为有了更多的监督力,微博上被围观、被曝光、被拍砖的事件此起彼伏,让许多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闻之色变。微博的强大曝光功能让许多干部的不良作风和违纪行为无处遁形,已产生了普遍的警示效果。

但是,另一方面,“微博曝光——大V转发——网民围观”这样的发展路径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公众舆论场所,传播力和感染力不可限量,难免存在群体极化效应。面对这类被曝光的官员腐化事件,博友们在众议中易于情绪化,发表激进和极端言论,客观上会加剧社会的仇官、仇富等情绪,埋下撕裂社会的隐患。再者,微博爆料反腐的方式极易造成公众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悲观和失望情绪。公众难免觉得,“问题官员”总要等到网上爆料引起聚焦后才被发现和查处,而他们不过是偶尔的漏网之鱼,从而对官方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效率产生质疑。公共机构、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反而容易遭到网友质疑。

对此,有专家指出,“网络举报、纪委调查”这种官方与民间反腐力量的无缝对接,让人们看到了新时期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只有正确处理网络舆情,维护群众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和民间的反腐力量有效“协奏”;只有制定法制保障,从制度上维护网络秩序,对网络世界的自由性进行规范与约束,才能使无辜者免于成为网络反腐的受害者。这也证实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和保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隐私被曝光、小事被搞大(得票率 84.2%)

从“郭美美事件”到“最牛工商局长”,从江苏溧阳某局长“微博调情”到故宫错别字事件,再有近期温州80后小伙在微博上开设“温州公车违法曝光台”,图文并茂,专门曝光违法使用公车的情况,微博监督突出体现了“全民性”、“自发性”和“及时性”特点,正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利器,有力促使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这种监督办法的弊端也早已显现。一方面,普通网民没有公安机关那样的调查取证权,多数只能靠人肉搜索,以文字、照片、视频等途径实现监督,容易流于表面化,官员的个人隐私、家庭成员隐私都容易被曝光。且微博监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有些爆料者为了“博眼球”,动辄夸大其词;有的缺乏分析判断,盲目跟帖,妄加评论,以讹传讹;还有的意在发泄私愤报复,制造舆论压力,或者子虚乌有地造谣生事、无理纠缠。

有受访干部反映,在微博监督中,官员们不幸往往成为监督和曝料的中心目标,网友们依靠“辨认”官员的服饰、香烟、眼镜等内容,深挖官员隐私,不论官员违纪与否,其自身甚至家人朋友终是难免因隐私曝光而受到中伤,最后小错被放大,小事被搞大。

对此,专家指出,個人隐私在网络上遭到曝光,肯定是有人利用了监管漏洞。这说明对网络的监管还是太单一,没有有效的监管方式。需知,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微博上的“人肉”搜索行为基于互联网平台上的公开信息,相当于全方位用放大镜审视当事者和当事机构,这种传播容易放大部分官员的不足和缺点,导致场面无法收拾,有时甚至导致利用舆论干扰司法,会形成另一种“网络舆情审判”。

(三)“误伤事件”让无辜者“躺着中枪” (得票率 80.3%)

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微博监督中的“误伤事件”屡屡发生,而这种“误伤”对当事官员及其所在部门也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对于更多并不存在违纪和作风问题的官员来说,“躺着中枪”的风险使得他们望网生怯;即便有时有些事例并非需要承担直接责任,但网络上炒一炒,网友一想像,也给当事人形象造成极大损害,难以挽回。所以,虽说是“身正不怕影儿斜”,“躺着中枪”也像是悬在干部头顶的一把剑。

譬如,网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有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近日被微博曝光的某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的“丑闻”,也已被官方查证“严重失实”。2012年国庆节期间,网上疯传在西峡县龙潭沟爆粗口的“县委书记”遭人肉搜索出是南阳市老干局局长丁某,并引来网上骂声一片。短短两天,点击量数万。但经记者查证之后,爆粗口者并非丁某,而是退休职工毕某。丁某在采访中无奈地说:“自从该事件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后,我受到了很多无端的指责甚至侮辱,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对此类问题,有关专家犀利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即微博正处于爆发式发展期。这种爆发式发展改变了普通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搭建了意见表达的平台,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但是它所具有的匿名性,以及表现出来的对法律的蔑视和对伦理的践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如脱缰之马的“网络举报”真假难辨,一旦造成谣言误传,践踏到普通公民的权益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如何在保障这个多元价值观的表达平台的同时,适当适度地加强舆论监管、净化舆论环境,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个性言行遭受网友拍砖,“因言获罪”有口难辩(得票率 77.6%)

有的官员将微博运用得得心应手,把微博问政搞得风生水起,还发展了大量微博粉丝,“微语言”发挥巨能量,一呼百应,大有“名博”派头。如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堪称“官博红人”的他甚至创造了微博“蔡式风格”。在微博上,他不仅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还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他的观点总能引来粉丝们的围观,大伙儿亲切地称他为“蔡师”、“蔡叔”。

反之,微博上因言辞失当、表达有误或因种种误解造成的“拍砖”事件不胜枚举。有的干部将官话套话带进微博,原先习以为常的官方话语表达,与越来越时尚、喜感、轻松的网络用语相去甚远,引得网友反感不待见,不少雷人雷语成为恶搞的对象;或者文过饰非,强词夺理,甚至同网友激烈辩论,最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被网友“拍砖”、“辱骂”,无法收场。

受访专家指出,通过微博这种与“博民”打成一片的形式,体现出了官民平等的意识的同时,也会增加社会治理的透明度、互动性,更有助于官员自身养成一种施政思维,对开展工作很有利。但微博给官员工作带来的不只是便捷,也有麻烦。一旦实名认证了,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官员自己、代表着其所在的工作单位,说话得慎重。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等级身份在虚拟世界中明显弱化、模糊,外加实际存在的官民隔膜与冲突,网络中的用语往往颇为激烈、尖刻,不明就里的猜测、谩骂与人身攻击司空见惯。如果官员将日常某些“官老爷”的行为习惯带入互联网,很容易被人“削尖”、放大、扭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引起严重的负面效应。

(五)微博沟通“无作为”遭遇问责(得票率 58.3%)

在微博成为时尚且网络事件炒作延绵不断的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把微博作为政民互动的时尚装饰品,制定文件要求官方组织和官员开微博,相关的一系列详细考核办法也随之而来。那么,把开微博政绩化的做法,效果如何呢?南京市委宣传部一官员谈到,微博是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自媒体,并不会因为文件要求而变得富有魅力与影响力。相反,为了降低政治风险,很多官员开通微博之后,相互加粉、只转不说、不涉及私人生活,这已经成了新的官员微博潜规则。

事实证明,“避世”作风未必真的百无一失。官员开微博须接受的检验不只是“粉丝数量”、“微博数量”等“教条式”考核,还有网民的“鲜活式”监察,没有含金量的微博只会受到“僵尸粉”的追捧;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作秀式”微博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浪费;白白做了“摆设”的官员微博或者官方微博更会被网友直接痛批“无作为”。对网友“有求无应”的“不作为”博主或负责官博运营的干部也终究难逃“问责”。

互联网问题专家胡延平点评说:从长期来讲,政府官员参与微博应该常态化,而不是只上来说两句话,然后不疼不痒。对一些关键的问题不给予关注,或者一些关键的问题不能通过这种渠道来传播,这样的话,微博传播可能真的是流于表面了。

在社会、生活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不断透明化的过程中,政府或官方信息的公开、组织管理部门和官方对热门舆论的回应、官员和公职人员的个人信息,都在更为公开的环境下,接受到了更广泛公众的监督与质疑。但只要行得端走得正,则大可不必人人自危。因为,曝光能让出了问题的人丑态毕露,但同样可以让那些真正为民为党为公的人形象清晰可见,公正的法治是官员们最可靠的保障。对于广大官员而言,立身于网民密切监督中的“微世界”的首要条件是立身于现实使命,身正、心正、行为正,如此才不会被网络的“放大镜”收服。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肖楠)

责编/杜凤娇 美编/石玉

猜你喜欢
恐惧官员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