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上证综指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已经累计上涨了近400点,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反应。其实,经济的回升迹象在2012年8、9月份已经出现,股市却仍然在12月初创下新低。为什么股市的下跌和上涨与经济的脉搏出入如此之大?
可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宏观信息透明度低,统计数据公信力低,它们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也使市场的反应显得迟钝。
宏观信息是市场投资者非常关注的。盯数据,是想了解经济走势的变化;看政策,是希望能尽早把握宏观调控的脉搏。这些信息既是市场主体认识经济、政府决策的基石,也是政策实施的润滑剂。中国宏观信息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数据和政策的透明度亟待改进。
公信力重在透明与独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被要求评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基尼系数时说,“假数真评,我有病?”这充分折射出中国统计数据薄弱的公信力。
一直以来,中国的宏观统计数据都受到国内外各界争议,数据的泄露、与实际经济情况不符都是舆论诟病之处。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保密局对部分涉密经济数据案件立案侦查以来,宏观数据等重要信息提前见诸媒体的现象已基本消失。宏观统计数据的质量也如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所言,“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国家统计局在不断改进统计制度和方法,也在持续加大统计数据的透明度。一方面,2012年联网直报启动,全国60多万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认可的省级数据中心报送数据。另一方面,主要经济数据的维度在扩大,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均于2011年开始公布季调环比数据。此外,主要统计数据发布方式和时间也在优化,2011年7月起提前数据发布时间,将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布时间明确到具体时点。
但这些改进还不足以取信于民,质疑之声仍然此起彼伏。特别是2013年1月公布的基尼系数只有0.474,大大低于民间统计的数值及自2009年以来出现的回落都引起了较大争议,许小年戏称“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此前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给出的2010年中国家庭基尼系数为0.61,其中,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
除了在社会公平领域反响巨大的基尼系数外,对资本和货币市场波动有较大影响的CPI、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数据也是经常受到质疑。
任何统计数据都不可能绝对准确,而且基于方法和样本的差异,对同一个指标也会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遭到质疑也并不一定是坏事,美国的统计数据也会经常遭到各种质疑。比如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公布的就业数据大幅好转,就有不少共和党官员质疑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数据有假,有帮助奥巴马连任的嫌疑。
遭到质疑并不等于公信力会下降,它反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统计数据,美国劳工部每月公布的就业数据依然是美国市场最为关注的宏观数据之一。
中国宏观统计数据遭到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统计方法的不透明。基尼系数怎么得来的,我们并不知道;CPI中各个部分的权重如何,做了怎样的调整,统计局也并不公布。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甘犁表示,“希望国家统计局也公布基尼系数的调查过程,公开其原始数据,以利于各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此外,加强统计机构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公信力。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常常被指“造假”,很大一部分源自可能的行政干预。因为统计部门由政府直接领导,这种隶属关系天然留存了“造假”的可能。虽然国家统计局在持续努力增加统计的独立性,但更多也只是在现有框架下的修修补补,并不能治本。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孙冶方建议的,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直接领导统计局,“这样,统计数字才能可靠,统计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孙冶方曾经表示,“我们吃统计的亏太大了,统计不独立,统计就不真实,经济就会出问题。”
考虑到宏观数据对资本与货币市场的影响力,透明化不仅可以减少数据信息的寻租,也可以让市场尽可能消化数据背后蕴藏的经济金融信息,避免因信息漏损引起的市场反应过度或滞后。
减少信息的市场干扰
除数据信息外,政策信息也需透明化。众所周知,宏观政策的出台不仅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影响,也会引起资本和货币市场的调整。因而,有关政策信息发布的时点及其机会均等性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货币政策透明化已经成为近十几年来的国际趋势。各国央行在行政、经济、程序、政策、操作等方面都在不断实行透明化。美联储是各国央行中货币政策透明化的翘楚,不仅定时公布议息会议的决议,还在当季第二次议息会议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此外,从2012年开始,发布对未来利率前景的预测,希望能以“口术”引导市场,改善联储与公众的沟通。
美联储的透明化使得其政策可预期程度大为提高,政策意图也能以一种相对平滑的方式实现,市场波动幅度较小。以2012年9月QE3的推出为例,相关预期早在数月前就已出现,市场渐次做出反应,美元指数在7月24日到达84的高点后开始回落,到9月24日QE3正式推出后,反倒有微幅回升。
对比鲜明的是,瑞士央行突然在2011年9月6日宣布不再容忍欧元/瑞郎汇价低于1.20水平。汇市因此而大幅波动,瑞郎对主要货币暴跌8%。虽然政策效果达到了,但市场波动极大。
和美联储相比,中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化任重道远。虽然有关降准降息的政策信息发布避开了市场交易时段,但没有任何铺垫的政策变动仍然会引起市场较大调整。一位城商行的交易员告诉记者,没在政策预期内的政策冲击还是挺大的。本轮“稳增长”3次下调准备金率,货币市场利率均有较大波动。
除降准降息外,央行采取的其他行政手段与市场几乎无沟通。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从2011年9月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的紧缩新政,央行没有公开发文,更没有向市场解释,有关政策细节经过数月在“据传”和估算中才慢慢清晰起来。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自身波动幅度比较小,央行上述操作的影响还不凸显。但是,随着金融货币市场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货币政策透明化的要求的迫切性会越来越强。上述交易员表示,希望能建立透明政策框架。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告诉记者,不仅仅是信息发布的透明化,更重要的是规则透明化,也就是说,通胀和增长目标具体到一个数值。而透明化最关键的是央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