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的那些事儿

2013-04-29 00:44:03董玉洁
世界知识 2013年6期
关键词:五世教皇格里

董玉洁

2012年2月27日,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向来自世界各地的15万教徒做最后的传教。几天前,这位全球12亿信徒的精神领袖宣布于2月28日退位,好似向世界舆论界扔出一颗“重磅炸弹”,“炸”得人们目瞪口呆。

即使是在失去世俗权力已久的现代社会,教皇作为全球天主教徒的精神引导者仍对世界的政坛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美国前总统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曾先后遭到两位教皇的指责,不得不亲赴梵蒂冈进行游说。翻开罗马天主教2000年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历代教皇中有高尚者亦有卑鄙者,有权倾天下者亦有身陷囹圄者,有的教皇左右了时代,有的教皇被时代左右。不过,鉴于教皇的特殊身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于权力的游戏,教皇们都不得不玩。

中世纪的教皇时代

据天主教历代教皇年表记载,自耶稣门徒圣彼得至今天的本笃十六世,天主教会承认的教皇共267位。在西欧中世纪之前,教会基本是在王权控制之下,教皇需要世俗统治者的庇护才能生存。但中世纪早期的混乱局面使教会得以发展壮大,地位得以提升。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为了获得教皇支持,将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区划归教皇管辖,奠定了教皇国的雏形。公元十世纪,天主教内部为了提升教会地位开始一系列改革,反对世俗统治者掌握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权力,自此,教权与皇权斗争的好戏开始上演。

格里高利七世

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被认为是天主教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教皇之一,他将一生都倾注在改革教会、提升天主教的地位上,他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在历史上被称为“格里高利改革”。当时统治西欧、中欧大片地区的是神圣罗马帝国,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趁帝国局势不稳,召开宗教会议,命其皇帝亨利四世放弃任命主教的权力。当时亨利四世只有20多岁,年轻气盛,便召集全德意志主教开会,要求废除教皇,并给教皇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回信,让他从宝座上“滚下来”。见信后的格里高利七世怒火中烧,立即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以示惩罚。在当时,被开除教籍的君主等于失去了神性,人人得而诛之,这对国内叛变迭起的亨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为了扭转局势,亨利四世带领妻儿翻越阿尔卑斯山,在教皇驻扎的卡诺莎城堡外的雪地里光着脚站了三天三夜,得到教皇的宽恕。格里高利七世对亨利四世的悔过究竟相信多少我们无从而知,不过,皇帝的“苦肉计”确实让教皇骑虎难下,在众人的劝说下不得不对其赦免。知耻而后勇,亨利四世憋足了劲,回国平息了叛乱后便立即进军罗马,格里高利七世最终弃城南逃,在流亡中死去。

短期来看,“卡诺莎觐见”是亨利四世笑到了最后,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1122年的沃姆斯宗教会议上,“不孝之子”亨利五世将其用尊严和生命维护的神职任免权拱手让给了教皇。教权地位达到新的高度,格里高利七世的苦心经营最终获得了回报。

乌尔班二世

格里高利七世的继任者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被称为“中世纪四大拉丁神父”之一,是可与中国的苏秦、张仪相媲美的纵横家。他的历史业绩在于其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十字军东征”。

为了夺回格里高利七世失去的教皇宝座,乌尔班二世依靠三寸不烂之舌挑拨亨利四世的父子关系,最终使亨利五世背叛父亲,自立为王,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威胁法王、英王,使之不敢与教廷对抗,同时拉拢南欧诸国,使之听命于教皇。公元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进逼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不得不以东、西教会合并统一由教皇领导的条件来换取西欧君主和教廷的援手。乌尔班二世为了实现由教皇统治基督教世界,并在东方建立新的教会领地、让东西方臣服于罗马教皇统治之下的野心,接受了拜占庭的要求。

1095年11月28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芒宗教会议上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拯救圣地演说”,号召逐鹿争雄的西欧各君主王侯们停止“私战”,到东方去同异教徒斗争,夺回被突厥人占领的圣地,十字军东征由此开始。这篇演说以其极具煽动性的词句至今仍被列为“世界十大演说”之一。由于发动十字军东征,可以说,乌尔班二世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位教皇。

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1198~1216在位)是天主教历史上最为“大名鼎鼎”的一位教皇,他在位时期教廷权势达到历史上的顶峰,他也被称为“万皇之皇”。

1198年上台后,英诺森三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确立了教皇国内的中央集权,使西欧的教会系统在教皇的掌控之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1199年,英诺森三世第一次向整个西欧的教会征收臭名昭著的“十一税”,使教廷收入大幅增加。英诺森三世还规定了七项圣礼,包括洗礼、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叙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政治和外交上,英诺森三世绝对是玩“权力游戏”的高手。他趁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激烈争夺王位的时机,将双方玩于股掌之中,不断向两者索要土地,扩大教皇国面积,使教皇国北达波河下游,南抵那不勒斯边境,盛极一时。在他支持的神圣罗马帝国新皇帝奥托四世翻脸不认账时,英诺森三世又联合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中干掉了奥托四世。英诺森三世的触角甚至伸到了孤悬海外的英格兰,他于1027年开除了与自己争夺坎特伯雷主教任命权的约翰王的教籍,并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进攻英格兰,最终迫使约翰王屈服,向其称臣纳贡。

另一方面,英诺森三世开创了对异教徒的迫害政策,创立了以火刑烧死异教徒的做法。他还在1202年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纵容十字军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致使拜占庭帝国一蹶不振。

教皇权力的衰落

自“卡诺莎觐见”结下仇恨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一直是教皇压制的对象,在英诺森三世之后的几十年中,随着法国王权的增长,法王与教廷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教皇权力的衰落。

切莱斯廷五世和卜尼法斯八世

在天主教诸多教皇中,除了刚刚退位的本笃十六世外,另一位主动退位的是切莱斯廷五世(1294年在位半年),这与其后继者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在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292年,教皇尼古拉四世去世,教会再次陷入选举教皇的扯皮当中。红衣主教本尼迪克特·加塔尼认为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不料切莱斯廷五世被主教们推上了台,加塔尼岂肯罢休,据说他在切莱斯廷五世的房间里安了一根管子,每晚教皇就寝时,他就在管子那端低声呢喃:“切莱斯廷,切莱斯廷,放下你的政务吧。对你来说这件事太大了。”本来就不想当教皇的切莱斯廷五世认为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于是颁下谕旨,宣称教皇辞职无需任何凡人批准,随即亲身示范,加塔尼顺理成章的继位为卜尼法斯八世。

卜尼法斯八世上台后,立刻拘禁了自己的前任,切莱斯廷五世临死前留给卜尼法斯八世一句预言:“你像狐狸一样溜了进来,你将像狮子一样统治,并像狗一样死去。”

历史学家们认为卜尼法斯八世并不是虔诚的信徒,他不择手段地当上教皇完全是出于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他利用教皇的权力不断掠夺土地和财富,并将意大利著名的科隆纳家族的领地铲平,也为自己挖下了坟墓。

随着法国王权的强大,法王腓力四世无视教皇而向法国教会征税,并进一步制定法案限制教皇权力。对此,卜尼法斯八世重演前辈格里高利七世和英诺森三世的故伎,威胁要开除腓力四世的教籍,双方冲突加剧。1303年,正当卜尼法斯八世决定开除法王教籍时,腓力四世支持的科隆纳家族成员带人闯入教皇寝室,对教皇进行殴打并用锁链将其捆绑带走。尽管卜尼法斯八世做过的事就算下地狱也不冤,但腓力四世还是不敢做出诛杀教皇这类惊世骇俗之举,最终把他放了。腓力四世对待教皇的暴力行动不仅得到法国公众的普遍拥护,而且也未遭到英国、德意志和意大利公众的反对,由此可见教皇威信开始下降已成事实。这位教皇最终在羞愤中死去,印证了切莱斯廷五世的预言。

卜尼法斯八世死后,在法王的权威下,新选出的教皇均为法国人,教廷也被迫迁往法国边境的阿维农,教皇成为“阿维农之囚”,直到1377年教会才重回罗马。1377年~1417年,天主教陷入大分裂时期,局势最混乱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三个教皇并立局面。盛极一时的“教皇时代”一去不复返。

动荡中的教皇

15世纪以来的教廷日益陷入腐败与污秽的深渊,教皇宝座成为野心家敛财的工具,教皇骄奢淫逸、私生子泛滥,英诺森八世统治时期罗马的六万居民中竟有7000名娼妓。这种情景直接导致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为了保持身价,教皇在宗教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重要的国际大事都有教皇的参与,然而,这并没有改变教皇权威日薄西山的命运。

克雷芒十一世

1700年上台的克雷芒十一世(1700~

1721年在位)可谓是“无能教皇”的典型,他一直想维护教廷的尊严,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继位时恰逢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由于缺乏外交手段,致使教皇国遭到德国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波旁家族的两面夹击。克雷芒十一世先是支持波旁家族的腓力五世继承王位,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敌视,在教皇国被帝国军队占领后,他又被迫承认皇帝的弟弟查理大公为西班牙国王,导致腓力五世与其断交。此外,他还介入法国内部斗争,对法国造成了长达30年的内部纠纷。

教皇国在欧洲的境况已被克雷芒十一世搞得一团糟,这还不算完,他还以一纸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加中国祭祖仪式的通谕,断送了自利玛窦以来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苦心传教的大好形势。康熙皇帝看到通谕后大为光火,立刻下旨禁教。此后,雍正、乾隆和嘉庆三朝严厉禁教,长达百年之久,使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严重受挫。

战争中的教皇

作为法国王权的庇护者,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给罗马教皇庇护六世(1775~1799年在位)带来了灾难。由于无法忍受新政权要求法国主教宣誓效忠本国政府的命令,庇护六世支持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反法联盟进攻法国。不料,反法同盟不堪一击,拿破仑于1796年率军侵入教皇领地,庇护六世宣布将拿破仑革除教籍,1798年在逃出罗马后被法军捕获押到法国囚禁,不久死去。

继任者庇护七世(1800~1823年在位)迫于形势,同拿破仑达成妥协,放弃了罗马教会在法国的大部分权利。1804年,庇护七世在备好遗书后前往法国,希望以为拿破仑加冕来换取教会的部分利益。但拿破仑是一个目空一切的主儿,他不仅在加冕仪式上夺过庇护七世手中的皇冠为自己戴上,对教皇的要求也置若罔闻,令庇护七世颜面尽失。1808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罗马,并于次年将教皇领地并入法国,庇护七世下令再次开除拿破仑教籍,遭到拿破仑的囚禁。拿破仑垮台后,重获自由的庇护七世从维也纳会议上取回了大部分教皇领地。然而,教皇国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的统一,1870年,意大利王国进军罗马,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冈,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教皇国从此灭亡。1929年,教皇庇护十一世与墨索里尼政府签订《拉特兰条约》,用梵蒂冈代替了教皇国的主权地位。

1944年,意大利解放前夕,希特勒命令德国驻意大利党卫军司令绑架庇护十二世。然而,这位将军并不想执行这一命令,他乔装改扮为平民,在一位牧师的帮助下悄悄来到梵蒂冈,会见了教皇,提醒他要特别小心。随后不久,罗马和梵蒂冈被盟军解放。

教皇越来越难当

作为600年以来第一个提出退位的教皇,本笃十六世可谓开时代之先河。教皇称自己退位是因为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力不从心已无。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喜欢刨根问底的全球媒体,教会内部的腐败、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丑闻”、教皇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有争议言论都被拿来说事儿。事实证明,教皇的宝座越来越像一块“烫手山芋”。

天主教的保守性是其存在的一个特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种特点越来越与时代格格不入,加上本笃十六世自身比同时代教友更加保守,使得其观点常常遭人诟病。

本笃十六世下台后,罗马天主教会将在3月底前选出新任教皇。所有的人都期望新教皇能为陷入是非中的教会带来希望。然而,天主教会堪称世界上发展变化最慢的组织之一,改变天主教的保守性谈何容易。在这种形势下,教皇绝非是个美差。

猜你喜欢
五世教皇格里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论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绘画发展的影响①
黑天鹅格里布
亲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环球时报(2020-01-10)2020-01-10 04:15:03
流散、杂糅与英格兰身份焦虑:爱尔兰战争中的《亨利五世》
入藏延请五世班禅的使者:蒙古高僧内齐托音二世
西藏研究(2016年4期)2016-06-05 11:31:18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拼音大比武
教皇演讲遭蜘蛛“骚扰”
环球时报(2009-09-28)2009-09-28 11:51:35
城市变脸
飞天(2009年1期)2009-02-13 05: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