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耳
地理大发现、重商主义甚至资本主义都起源于15世纪。在这个重大历史进程中,许多沿大西洋的小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荷兰。这个国家的航海家兼国际贸易使者不仅在地理大发现的史册中留下了光辉段落,还留下了令人感动的经商范例。
巴伦支海的来历
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方,北冰洋边缘,是一片140万平方公里的冰冷汪洋,名字取自于在该海域病逝的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William Barents)。巴伦支是荷兰探险家,1596年间,在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支持下,他率领一支商船队试图经过北冰洋打通去亚洲的航线,不幸在北极圈边缘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他和几十名水手不得不在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度过长达八个月、其中三个月没有阳光的漫长冬季。面对极为恶劣的气候,这些探险家拆掉甲板做燃料以维持体温,靠猎取北极熊和海象维持生命。由于非常寒冷,据说他们只有经常把手伸进嘴里才不至于指头被冻僵。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个船队只有十几人获救,巴伦支船长在返回荷兰途中病逝。
1871年,挪威渔民在新地岛上发现了巴伦支住过的棚屋和部分日记,日记中描述了水手们过冬时的艰难。巴伦支详细写下了航行记录,还绘制了沿途极为准确的海图,用其生命为之后的探险家留下了重要史料。
令人感动的是,巴伦支麾下幸存的水手回到荷兰后,将船上所载的在北冰洋绕行一年多的货物原封不动地送还到委托人手中,他们的行为开创了荷兰人国际贸易理念,传为信托史上忠于职守的佳话。作为受托人,巴伦支麾下的水手们以生命为代价,为后世留下了遵守契约的经商法则。之后几百年间,世界各国那么多的货物都委托荷兰人运送,荷兰人国际贸易竞争力强大到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马车夫”。
国际贸易的发展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沿海各国间的贸易日益增多,船运已经远超陆运。哪个国家有海上通道,造船工业发达,商船数量多,哪个国家就能控制东西方贸易,称霸海洋。17世纪的荷兰已经成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的船只逾万,商船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商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将俄罗斯、英国、法国这些欧洲强国甩到了后面。
当时英国商船上都装有火炮等武器和硬壳装甲,以防海盗袭击和其他不测事件。荷兰人却直面风险,敢于造几乎没有武器装备的商船,因而造价便宜成本低廉,运价也就低于英国。此外,荷兰人还设计了内部空间大、甲板却小的“大肚子商船”——因为在一些北欧国家,商船所缴纳税款取决于甲板宽窄,甲板越窄,税负越少。这点直到现在还可以在阿姆斯特丹运河沿岸豪宅大门设计中找到例证,因为在当时房屋税负也是按照房门入口的宽度决定的,门越小越窄税负越低。于是精明的荷兰人采取了低调而实用主义的态度,面对风起云涌的地理大开发,既不露富也不武装,大干快上,使其商船迅速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小小荷兰在地理大开发时异军突起,从北冰洋到南太平洋,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如果说马车是三百年前陆上主要交通工具的话,那么荷兰人就是海路交通的主要舵手,“海上马车夫”是世界经济史上对这个国家恰如其分的赞美。而这种美誉之中,不仅包含对其商船的建造技术、也有对其承运人的能力和责任心——也可以说是对荷兰人契约精神的肯定,而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巴伦支那次生命中最后一次远征了。
重商主义的兴起
在巴伦支生前,重商主义已经是一种经济理念,更是一种经济政策,它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出现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早期阶段。直到17世纪上半期,这个学说和政策都还在盛行,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作用。17世纪后,这个学派遭到了自亚当·斯密以后的经济学者的批判,其政策也逐渐受到西方大国的扬弃。但是重商主义的影响却相当深远,许多国家以后的经济政策都不知不觉、或多或少带有重商主义的色彩,只是不肯承认罢了。这种政策带来了正面效果,但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问题。
作为一种经济政策,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惟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润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只有多卖少买、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它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英法两国在16世纪末出现了不少宣扬这种思想的著作,国家主导的重商主义政策也让这两个本来实力中等的国家成了世界上富裕而强大的国家。
联想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我们的经济政策导向和重商主义竟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中国经济的重商主义色彩
比如说,和重商主义一样,我们经济政策的导向是出口,无论农产品还是纺织品,质量好的先出口,质量差的留在国内,所以多年前常有“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国内消费者以买到这样的产品为荣。其实,这些产品不过是要么质量不过关、要么别的什么原因而无法外销、只能卖给国内消费者的东西而已。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从国外买回来国际大牌但却是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原来是因为它们质量好,现在还因为它们在国外降价时卖得比国内便宜,货真价实。从这点上说来,这种政策导致我们过于重视出口和国际市场,而没有足够正视国内消费者和加强国内产品的监管,使得国内市场混乱,鱼目混珠,充斥着假冒的产品。相比之下,我们邻国韩国和日本值得学习,他们同样重视出口,但是他们严格要求内销产品质量和外销产品一样,甚至比外销的还好,他们自己生产的牛肉比美国进口牛肉上乘,卖价还高。
比如说,我们经济政策理念认为商品生产应该服从对外贸易的需要,所以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为发展对外贸易制定各种促进政策——出口可以退税,进口则要加税,这点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中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几乎完全一样。
为此,我们长时期实行严格的兑换外汇政策,企业赚到的外汇要结汇,需要进口货物得申请外汇指标;个人不准购汇或者只有一点点购汇指标。携带超额外汇出国甚至违法。几百年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曾经用最严厉的惩罚或课征重税来禁止出口金银,而苏格兰议会法律曾经重罚个人携带金银出国的行为。
比如说,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时期中我们追逐的是外汇储备绝对值的增加——出口一定要大于进口,而不是外汇的有效利用,更不是外汇储备和出口的合理比率,是一种简单的多多益善的心态。而且我们的外汇储备运作一直是国家机密,人们只知道外汇存底越来越多,不知道它们都被存藏在哪里,用作什么,直到本世纪初美国公布其国债购买者时才能看出些蛛丝马迹。相当长的时间,国内研究者只能从西方国债数据和西方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看到一些中国外汇储备的流向。
新重商主义的问题
其实,这点和早期的重商主义主张几乎一样。后者要求绝对地多卖少买,为达到这个目的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的运动和流通,严禁金银输出国外,还以储藏方式而非投资方式存放金银,跟老奶奶把钱藏在罐里埋起来的方式也差不多。晚期的重商主义开始重视货币的流通,认为只有在运动中货币才能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灵活地认为只要出口总量大于进口总量、进而实现总量出超就可以。
总结这种外贸政策就是,“鼓励出口,追求外贸顺差”;“限制资金流出,追求外商直接投资”;“节约用汇,追求外汇储备积累”。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和外销急剧扩大,中国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超过了日本很多。当我们用美元堆砌起来的金山银山开始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时,我们的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这些外汇储备成了我们手中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握在手里没有预期的收益,还加重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美国人一次次量化宽松印美元,我们就不得不跟着印人民币;抛出去则意味着立即的损失,因为这些美元都是我们高价购买的。我记得多年前黑市上1美元得用差不多12元人民币购买,现在外汇黑市没有了,因为没人想要汇价越来越低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