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朝建
人的情感是一湾流水,可以流经任何一个能触动心灵的地方,我们常会为春风拂面而喜,为秋风萧瑟而忧,我们也会为恶扼腕,为善叫好,为收获而欢乐,为苦难而伤怀。万古文章皆含情,而读者大多为其情所感,也深刻体味到作者的悲欢喜怒。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受?是因为我们介入了自己的情感,透过文本语言窥探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本文就以苏教版教材《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例,来谈如何引导学生介入情感,体会文章内涵。
一、由“音”入课,以“音”蓄情
所谓“音”便是音乐,音乐具有穿越时间空间的魔力,那潜藏在音符中的情感就像琼浆碧露总能洗涤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静下心来毫无芥蒂地触摸音乐家的内心。闭目静听,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从音乐家内心迸发出来的讴歌,这是没有笔画的文字,是灵魂与灵魂的触碰。音乐牵引出读者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利用音乐,为学生提供感情蓄势的时间,为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奠定基础。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主要抒发作者以及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病逝沉痛的哀悼,表达了对总理深刻的怀念。其感情色彩是浓烈、悲伤、深沉、沉重的,为了让学生得到感情的蓄势,教师可以用播放音乐的方式导入课文,可以播放一些具有革命色彩的音乐,如《英雄的黎明》等,当音符倾泻而出,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将受到情感的熏染。
当然,欣赏音乐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利用音乐使学生的情感蓄积起来,为学习诗歌奠定情感基础。如在一首音乐完结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发言,谈谈“你认为,这首潺潺流溢出来的音符究竟要向你袒露什么?”这一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蓄积情感的方式,学生在这一具有导向性的问答中,会挖掘早已潜藏在内心的情感,并将其以语言的形式表露出来。学生会发挥所想,在脑中形成一个画面:英雄迈着铿锵、坚定的步伐,指引人们向着光明前进。学生说出感受之后,教师再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这首诗的朗诵。学生在深沉缓慢的朗读中,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为此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由“境”感染,由“境”观情
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深刻地感受当时那种情感的律动,对于作者来说亦是如此。可以说,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纵观一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在亲身经历之后,通过对自己独特的心理、情感体验进行整理,并以富含真挚情感的笔墨对其诉说而形成的。所以,在这种饱满情感的召唤下,我们也受到了感染,与其产生共鸣,但是由于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因此,即使有所感,也不是十分深刻的。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并感同身受进而获得“第一手”感情。
从本首诗的写作时间来看,正是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一周年之时,当时全国人民为表达对周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怀念,开展了各种哀悼活动,为了将人们的心声及对总理怀念的真挚情感抒发出来,作者柯岩创作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并很快传诵开来。这与周总理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准是分不开的。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他们距离革命的时代较远,只能依稀从历史课本上及前辈们的诉说中了解周总理一二。所以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本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周总理的肖像与人物简介内容同时放映出来,让学生通过画面,更好地了解周总理这一伟大人物,并且更能理解为什么人们是如此地爱戴他。此外,教师还可以放一些纪录片,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当总理的灵车驶经长安街,驶往八宝山的时候,在凛冽的寒风中百万群众伫立在十里长街旁,泪眼模糊,来告别总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会被这样的场景打动,深深感受对总理的悼念之情,而在学习本诗的时候自然就能介入自己的情感,进行很好的学习。
三、 由“情”感知,由“情”感悟
作者将内心所有的感情及思想都渗透在文章语言文字的最深层,这些都是隐性层面的,需要学生不断地诵读,正所谓“吟哦讽诵而后得”。读要介入感情、聚精会神、沉浸其中,将理解、感悟、欣赏等统一起来,体味文章的情感内涵。
对《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对诗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我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总理,只有回音告诉我们“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在吟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一股强烈的感情从心底迸发出来。那山谷,那大地,那松涛,那海浪不正象征着周总理吗?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总理的敬爱之情渗透在每一个字符中,安放在每一个音调中,整首诗因为学生感情的介入而更显得情意浓浓;而学生的情感在这首诗所蕴藉的情感的带动下得到升华,从而能够感知到诗中情思的律动。
综上所述,教师要引导学生介入自己的情感,对文本当中的情感存在进行呼唤,从而与其产生共鸣,形成一致的脉搏律动。只要经过更加深入有感情的阅读,那么文字语言内在的感情、思想就会表露无遗。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县新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