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治平
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这样三个策略:
一、搭建对话平台——高效教学的着力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话题”,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情境,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对话”的平台。
案例:《孔乙己》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人物语言的字里行间发掘出了潜含在语言下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
生: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生笑)
师:很有道理,孔乙己不就因为这次被打折了腿吗?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
生:他可能会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
生: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心理不平衡。
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师:哦,原来这里“偷”还是一种抗争。
评析: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把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高效对话,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这个教学片段,师生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对话,对话中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在这个“对话”的平台上,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多维互动,阅读教学成了“师生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效益大大提高。
二、优化点拨技巧——高效教学的关键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诱导”,就是我们说的点拨,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指点,为学生拨开迷雾、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开窍。用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要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智慧之门。语文教师要优化点拨技巧,提升点拨技能。
因此,点拨必须要适时恰当。
案例:《风筝》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入迷情状的句子是“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师:“惊呼”、“跳跃”能表现小弟弟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性格。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表现弟弟入迷情状的句子还有“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也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痴迷。
师:说得非常好。“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师提示: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来谈。)
(生交流解答)
师: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可见,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请同学们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生:动词有伸、抓、掷、踏,这些动词体现了“我”对风筝的厌恶。
生:也说明“我”对小兄弟的管教粗暴。
师:你能把这些动作表演一下吗?
(生表演)
评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的本质在于点拨诱导。只有最佳的点拨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才能使教师思路、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和学生思路同步进行,相互激发,和谐共振。恰到好处的点拨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动态生成——高效教学的升级点
所谓生成,就是指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改变原来的预设方案或进行临时局部生发。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我们的教学不应只是传递和接受知识,更应重视课堂的创新与开发。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教学环节外,还应突破原有设计,捕捉和处理好教学中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让课堂因为生成而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灵动和魅力,真正实现高效和优质的教学目标。
案例:《喂——出来》教学片段:
师:假设现在星新一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我想问他为什么不把结尾明明白白写出来,让人捉摸不透?
生:这样结尾可以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我想让星新一给我签个名。(大家笑)
生:因为我看过星新一其他的作品,他是位科幻作家,不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小说构思很特别,留给人很多回味余地。
生:我想问星新一为什么用“喂——出来”,而不用“无底洞”做题目?
生:我觉得用“喂——出来”特别吸引人,忍不住要读下去,很新颖,别致。
生:我觉得用“喂——出来”,作者是想让读者注意自己周边的环境,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不加注意,就会遭到报复,让我们承受灭顶之灾。
生:我认为这是惩罚的前兆,预示人类自身埋下的很多恶果会渐渐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同意这位同学所讲,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评析: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地生成。没有教学预设很难出现动态生成,许多精彩的“生成”,往往都包孕在周详巧妙的教学“预设”中。生成,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在质疑中生成、可以在探究中生成、可以在创造中生成、可以在交流中生成、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生成。课堂教学要在智慧、激情、乐趣的氛围中推进,在灵动的动态流程中,总会有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新生成。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借助一个假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凭借充分的联想,实现了动态的生成。
提高语文高效教学的策略很多,而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语文教师要积极追求高效教学,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效!
(作者单位:泸县百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