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3-04-29 08:54陈桂昶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葡萄沟凡卡思路

陈桂昶

语文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水平的提高又跟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而其中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怎样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设置悬念,巧揭题意,培养思维的指向性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使学生积极动脑,而学习兴趣的激发,则是调动学生积极动脑的前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巧揭题意,导入新课,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便有了新奇感,便会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就会很自然地指向教师设计的思维方向,从而训练了思维的指向性。那么如何巧揭题意呢?

1.从文题的语言结构入手

讲《葡萄沟》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个“沟”字,让学生扩词,学生说出“山沟、泥沟、水沟、河沟”。教师顺势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为《葡萄沟》。葡萄沟是我国新疆吐鲁番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为什么起名为葡萄沟呢?这葡萄沟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呢?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2.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入手

《麻雀》一课,课文短小精悍,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中包含的“为拯救幼儿不畏强暴”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母女走在街上,当一辆汽车向她们冲过来的时候,母亲为了女儿的安全,将女儿推到了一边,而自己却倒在了车轮之下。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这样做的吗?是母爱。”这样,学生对文中老麻雀忘记一切、无所畏惧、挺身而出的行为就能更好地理解了。

3.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

《称象》一文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咱们都知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通常是用秤来称的。可是早在一千七百年以前,有一个人没有用秤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又用的什么办法呢?”这样,学生一接触课文就充满了兴趣。

4.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入手

讲《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在校园里种了一棵葫芦,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你们希望收到什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种了葫芦,都能收到葫芦呢?古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人,种了葫芦,口里也说要葫芦,但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中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就会找到答案。”

二、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努力发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为学生提供和创设思维活动的情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1.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发展思维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思维是运用概念和形成概念的过程,学生正确地掌握了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语言中的词和词组一般都表示概念,词和词组的意义就体现了概念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切理解词和词组表示的概念,对于学生正确掌握概念是很重要的。

如《葡萄沟》一课中,“五光十色”一词写出了葡萄颜色的美。在理解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葡萄成熟时都有哪些颜色?你觉得这些颜色怎样?而后引导学生看书,葡萄的颜色不仅多而且是非常美丽的,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样一来,学生就完整清晰地形成了这个词的概念,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感知上升到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2.加强句子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要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就要把句子训练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句子教学中特别注意重点句和疑难句的教学。如教《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我让学生说说“轻蔑”的意思,学生知道“轻蔑”是“看不起,蔑视”的意思。我又问学生:“为什么外国报纸看不起我们呢?”此问题激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说,当时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有学生说,当时京张铁路修筑有许多困难,外国人认定中国没有这样的人才……讨论中,学生通过对“轻蔑”一词的理解而掌握了句子的意思,甚至扩展到了对全文的理解。由此可见,词语牵动句子的理解不可小视。

3.注重联系前后句理解句子

再如《葡萄沟》一文第一小节,句序排列紧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我是这样设计引导的:“默读第一小节,看看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第二句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第二句“那里出产水果”是接第一句的,而第三句又承接了第二句。在讲葡萄沟出产哪些水果时,我又有意地把水果成熟的时间顺序说颠倒,让学生听后纠正,使学生掌握了按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抓住文章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文脉、清思路,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启发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

在讲《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时,我让学生看课题,想象课文应写什么内容。学生纷纷举手说出:是指谁的位置?在哪里的位置?这个位置有什么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充分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教材,从而充满兴趣地去学习。

2.从文章的开头启发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

讲《翠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出这样的阅读提纲:(1)盼望;(2)失望;(3)希望。以此来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充满兴趣地参与学习,收获也很大。

四、抓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认识事物的深浅,在于思维的深刻性。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时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如在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提问:“凡卡写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他的愿望能实现吗?”通过交流,学生马上知道,凡卡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信封上的地址写得不详,又没有贴上邮票,爷爷是不会收到他的信的。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这个认识基础上追问:“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他的愿望能实现吗?”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明白: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想过“快乐的日子”的愿望也是不能实现的。因为爷爷是在地主家守夜的,“自身难保”,哪会有能力带他回家过“快乐的日子”?如果爷爷有能力养活他,当初也不会把他送到鞋匠那儿当学徒了,像凡卡这样的穷孩子要过好日子,就必须推翻那吃人的社会制度。这样,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中心,认识也就更深刻了。

五、抓住有利机会,求异质疑,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而是一锤定音,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形成机械式的一问一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既要肯定,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还有什么补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争论的气氛。

例如,教《称象》一文时,在分析官员们议论怎样称大象的重量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这节课文: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哪种办法好?为什么?本来文中的两种方法均是不可取的,但由于学生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还是互相争论起来。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后者可以,因为虽然大象被宰了,但重量毕竟称出来了。”另一位学生也站起来说:“你这种办法叫‘杀鸡取卵,因小失大,大象这么珍贵,你把它宰了还欣赏什么?”

求异质疑也可以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思维活动,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知识的欲望。

多年来,由于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采取了上述几种策略,学生的思维等多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葡萄沟凡卡思路
《凡卡》续写
不同思路解答
甜甜的葡萄沟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火焰山下葡萄沟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凡卡》续写
国家AAAAA级景区葡萄沟
葡萄沟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