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金斯顿
62岁的美国当代艺术家兼制作人朱利安·施纳贝尔最近与31岁的未婚妻梅·安德森生了一个孩子,不禁让人对富有的名人阶层的生育能力大为惊讶。五六十岁,甚至70岁的男性还能生育,可见他们的生殖能力之强劲,值得炫耀。施纳贝尔只是“老来得子”的名人之一, 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72岁时还生了个女儿。
人们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生育能力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差别:女性的生育寿命止于40岁中期,一旦绝经便无法再怀孕,而男性的精子能够持续不断地补充,因此可以说,男性具有“生命不息,繁育不止”的能力。这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已延续了几个世纪。
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显示,精子也有其最佳的“使用”期。父亲年龄越大,不育的可能性也越高,孩子出生时的体重有可能偏轻,患上某些癌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唐氏综合症和躁郁症的几率增大。学术界对母亲最佳生育年龄的探讨也在无休止地进行着。
问题的关键在于适时的生育年龄到底是多大。和女性一样,男性也在推迟自己做父亲的年龄。据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出生于1926-1930年间的男性首次做父亲的平均年龄是28.4岁,女性为25.2岁;出生于1966-1970年间的男性首次做父亲的平均年龄增长到32.4岁,女性则为27.8岁。这一现象在医学文献中被善意地称为“父亲的年龄效应”。1920年,丹麦学者进行的调查发现,近1.5万例的出生缺陷(如兔唇)与父亲年龄偏大有关,而与母亲的年龄无关。上个世纪50年代的研究还发现,父亲年龄偏大与孩子出现软骨发育不全、马凡氏综合症和尖头并指综合症之间存在关联。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药理学和妇产科学教授伯纳德·罗拜尔认为:年龄老化会影响到精子质量的观念,公然向20世纪的正统医学提出了挑战。他说:“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女性才存在生殖衰老问题。男性从青春发育期直至死亡,每次心跳就会生成约1000个精子,其精子生成的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此,对男性的生殖衰老问题进行研究并无太大意义。”其实不然。罗拜尔是加拿大唯一一名对此机制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着手这个课题时遇到了不少阻力。由于与传统教条相左,罗拜尔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无论如何,研究揭示了精子的移动能力、体积和质量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男性生成精子的能力在20岁至80岁之间并不会有明显变化,但质量的确在下降。老年男性的精子游动漫无目标,并不处于直线游动状态。与25岁的男性相比,35岁男性出现不育的几率会增倍,生育的孩子也容易存在基因异常,如唐氏综合症和精神分裂症。与年龄较大的男性结婚的女性出现流产的风险也会增高。
然而,父亲年龄偏大对生育造成的不利影响却常因社会和经济因素而减轻。某种程度上,女性却不具备这样的优势。英国学者发表在《流行病学和社区健康期刊》上的研究结论显示:应当权衡父亲年龄偏大的负效应和年长男性在职业成功和经济稳定性上所具备的潜在优势。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一观点,美国生育协会的执行理事帕梅拉·马德森就是反对者之一。
冰岛著名神经科学家卡里·斯蒂芬森去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迄今为止调查规模最大、确定性最强的研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研究团队发现:父亲的年龄决定了一种名为“测序基因”的基因突变的速度,这种新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孩子患上与大脑功能紊乱相关的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阅读障碍等疾病。测序基因突变本身并无损害作用,但如果突变发生得过多,孩子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大。通常来说,测序基因的突变数量每隔16.5年就会翻番。理论上,一类孩子(出生时父亲36岁)的体内拥有的基因突变数量是另一类孩子(出生时父亲20岁)的两倍。研究结论明确指出:父亲的年龄对测序基因突变速度的影响程度达到了惊人的97.1%。
媒体认为这一新发现具有石破惊天的重要意义。《纽约客》杂志宣称:人类的遗传健康就此受到了严重威胁。斯蒂芬森认为:父亲的年龄对人类进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男性首次当父亲的平均年龄一再延后,导致大量突变基因的形成。文化观念的转变对基因序列的多样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先进的DNA测试也揭穿了60岁男人精子质量不减当年的认识误区。
男性推迟生育对文化观念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应,他们不得不像女性那样面对各种质疑和压力。在职业生涯稳定后再成家,男性能否承担起这样的生育重负?在生育之前,他们的精液是否需要被冷冻起来以备今后试管受精之用?他们是否应当吃些能提升精子质量的食物?学者建议:医学领域应当为高龄父亲的生育年龄建立相应的指南。对于女性来说,35岁以上即被明确的定义为“高龄产妇”。然而,精子的质量无法设定年龄上限。2012年,加拿大妇产科学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推迟生育》的报告,首次将高龄父亲的年龄界定为40岁以上,但同时注释这个标准并不是严格的定义,只不过男方的生育力会有所下降,后代出现遗传缺陷的风险会增大。当男方的年龄大于等于40岁时,这对夫妇应当和其他夫妇一样接受产前筛查和诊断。
斯蒂芬森认为:精子的健康状况在青春期达到顶峰,随后逐年下降。生育能力在两性之间的差异很大,女性的生育能力在40岁出头时会急剧下降,而男性的生育能力则是逐渐衰退。年长男性计划生育时要仔细斟酌相对风险,视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男性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精子的质量,这一观点得到了欧洲学者的普遍认同。年轻男性的精子计数也会以惊人的速度下降(10年内精子计数的减少会有38%之多),下降的原因包括高脂饮食、惯于久坐的生活方式和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果一个30岁的肥胖症男人抽烟,又服用了类固醇类药物,那么他的精子质量会极其糟糕;而如果一个55岁的男性坚持三项全能运动,又知道如何悉心照顾自己,那么他的精液质量并不差。年龄在44岁以上的男性如果在饮食中摄入了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锌和叶酸,就能逆转年龄老化所引起的一些基因损伤;与体内缺乏这些营养元素的同龄人相比,前者精液内受损的DNA数量会少20%。因此,男性摄入营养元素丰富且平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其生育力,改善子孙后代的健康状况。
对精子质量有益的饮食和广告宣传会鼓励年轻男性将自己的精液预先冷冻起来以备年老后使用。多伦多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的男科学实验室和精子库已经着手进行这项工作。到这里就诊的患者中有10%-15%的人接受了冷冻精液的服务。诊所的工作人员会对精液样本进行筛查,对精液进行冷冻的可行性做出评估,并指出他们可能存在的生育风险。
苏珊·克洛德是纽约市专门从事性别与性欲研究的心理学家,她认为人们应当意识到父亲年龄偏大给生育带来的风险。年轻男性因为事业规划而推迟到40岁左右才要孩子时,他们会突然陷入困境,不知所措。女性应该重新考虑如何选择伴侣,特别是对于那些嫁给比自己年长很多的富翁的妙龄少女来说,她们要审慎地考虑自己的决策了。原本嫁给年长男人构建一个儿孙满堂的家庭并不成问题,但她们现在要面临二选一的境地:要么选择牢靠的关系但面临生育风险,要么嫁给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性,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罗拜尔教授并不认为男性的生育年龄会成为一个顽疾,他预测在未来的5-10年内,40或45岁以上的男性在生育之前会像高龄产妇一样进行遗传咨询。
女性多年以来为孩子的出生缺陷承担了不公正的指责,现在,矛盾的焦点转向了年长的父亲一方。斯蒂芬森认为关于生育年龄的观念不应带有偏见,男女两性对生殖繁育起到了共同推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