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热尔维斯
心理学家西德尼·乔拉德曾在一家咖啡馆进行过有趣的统计,结果表明,在一小时交谈期间,波多黎各人发生身体接触180次,法国人110次,英国人则一次也没有。遗憾的是,他没有对俄罗斯人做过统计。但我们可以相信,俄罗斯人交谈时身体接触的次数,即使没有波多黎各人多,也绝不比法国人少。
俄罗斯人交谈时保持的距离比南美人远,但比英语国家的人近。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俄罗斯人常感觉自尊被伤,认为对方对自己避之不及;相应地,英语国家人也感觉不爽,认为俄罗斯人不断向自己靠近,太过强势,甚至有些咄咄逼人。正是由于社交距离上存在的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少的误会。譬如,一个美国人在大街上向一位俄罗斯女性问路,俄罗斯妇女与他保持的距离足以让这个美国人想入非非,认为她有和他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意向。倘若这个美国人对此深信不疑,结果可想而知,说不定这位俄罗斯女性会勃然大怒,因为人家压根儿没有一点要和他深交的意思。
两人并排行走时,俄罗斯人之间的距离也比英语国家人近得多,这一点在排队时也有所体现。英语国家人排队时前后距离较大,各自拥有较为独立的“领地”。俄罗斯人则截然不同,几乎是前胸贴后背般地紧挨在一起,没有丝毫的窘迫感。俄罗斯人对拥挤有着自己的理解,俄语中“宁受挤,勿受气”的谚语可以说明这一点。俄罗斯人排队紧挨的目的可能很简单——就是为了避免外人插队加塞儿。其实,他们没有想到,更大的距离反而更能阻止插队加塞儿的行为,因为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一动都被大家看在眼里。
英国人在交谈时很少有人手舞足蹈,但如果捆住意大利人的双手,他们便会垂头丧气地一言不发,因为手势是意大利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人可以说介于两者之间。俄罗斯人大部分的手势与英语国家没有太大区别,但含意大相径庭。俄罗斯人向欢迎人群表示感谢时,往往高举双臂,两手在头上方相握向人群前后摇动。在英语国家,这一动作是优胜者高兴的表示,来源于拳击比赛中裁判高举起优胜者的手,现已成为获胜者的习惯手势。据说赫鲁晓夫当年访美时,曾向前来欢迎的美国人做出这一动作,结果激怒了美国人,他们以为俄国人在向他们示威。
有一些含意相同的手势只在细节上有所差别,比如打车,俄罗斯人通常是手掌朝向来车方向,手臂与地面平行。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则是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左右晃动。不过,随着美国大片的引进,俄罗斯人也开始引用英美人的打车手势。
俄罗斯男人久别重逢时常爱拥抱和亲吻左右面颊。神职人员通常会亲吻三下。最具时代特色的“同志式的吻”也是三下,创下该吻之最的是勃列日涅夫。俄罗斯人同性之间是可以牵手同行的,这在英语国家也是一大忌,会让人觉得有同性恋之嫌。俄罗斯青年男女两手紧紧挽在一起的话,可以确定两人已坠入爱河。但英美国家异性之间的牵手则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个中性符号而已。由于这个文化差异,导致俄罗斯人认为英语国家的人太放荡,对男女关系太随便;而英语国家的人则认为俄罗斯人个个都是同性恋。
对于如何通过拥挤的人群,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别的方法。俄罗斯人不喜欢陌生人用手碰自己,因此当他们从人群中穿过时,通常会倾斜着身体,用肩膀开道,直着身子冲过去。而英语国家的人在通过人群时,爱用双手触碰别人的身、手、肘或肩部,以便分开一条路来。他们认为俄罗斯人不用手分路,而是用身体躯干挤过人群的做法不仅粗野无礼,而且极具攻击性,令人难以接受。而英语国家的人爱用手分路的动作,则被俄罗斯人视为极度没有教养。
总的来说,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俄罗斯人与外人打交道时不拘小节,有些粗鲁无礼,刚一见面就自来熟,似乎一见如故。而俄罗斯人则觉得,英语国家人即使对待亲朋好友也显得很疏远,像对外人一样,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必要的坦诚。其实,双方的观念都有偏颇之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文化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必要的肢体语言知识,比如交谈过程中如何保持适当的交际距离,是否可以触摸对方的肢体等,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