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韩国语词汇中的变迁

2013-04-29 07:33李同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6期
关键词:韩国语变迁

摘 要:古代中国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之一,其文字古汉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韩国语词汇中的汉字词就是受古汉语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对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的变迁进行综述。

关键词:韩国语 汉字词 变迁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文明的载体古汉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多周边国家的语言中都能看到汉语的影子。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曾经指出:“汉语自秦汉以后,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逐渐传入了外国,特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日本语、朝鲜语和越南语都接受了汉语的巨大影响,向汉语吸收了大量的词语,成为它们自己的词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

二、汉字传入朝鲜半岛

中国和韩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史记》中记载,商朝的箕子带着商朝的礼仪和制度向东到达朝鲜半岛,联合当地原住人民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度,史称为“箕子朝鲜”。尽管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已很难作出精确的考证,但大部分史学家公认是在公元前2、3世纪的战国时期。这是因为,朝鲜北部曾出土了大量中国战国时期的铸币,上面铸有汉字。

由于地缘优势的原因,汉语最早传入朝鲜半岛,但是汉字在朝鲜半岛流行则是公元后几世纪以后的事。当时的韩语(注:本文的韩语指朝鲜半岛的语言,同朝鲜语)是用汉字书写的。韩语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上,都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很多词汇在韩国和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中都能找到佐证。《三国遗事》等很多韩国古典书籍都是用汉字记载。试举几例如下。

此卿等辅佐之力也(《三国史记》卷一一)(注:三国指新罗、高句丽、百济)

常遣子弟造朝宿卫,入学而诵习(《三国遗事》卷二)

有过百日以致安宁(《高丽史》卷二)

朝鲜半岛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汉字传入朝鲜后,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只在统治阶级内部传播。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由于韩国古代使用汉字表记,这样就导致文言分离。汉文作为上层语言,在古代只有士大夫阶层可以学习,平民多为文盲。这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官府的正式文书、文人的各种创作,都采用汉字。而且上层阶级运用汉文的能力基本无异,韩国《三国史记》中记载了高句丽大武神王(18-43在位)给辽东太守写的一封信,信云:“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率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这说明当时高句丽人运用汉文的水平已经非常熟练。更有新罗时期的诗人崔致远,著有大量汉诗,令人耳熟能详的《秋夜雨中》便是其中一首,诗云“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窗前三更雨,灯前万里心。”可见当时朝鲜的官方文体、诗作等,与汉文几乎无异。

三、世宗大王创制《训民正音》

为了解决语言和文字不能统一的矛盾,很多学者发明种种方法来标记汉字,如“吏读文”“口诀文”等表记方式,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广大百姓的识字教育,也为了规范汉字的读音,朝鲜李朝的世宗大王(1418-1449年在位)组织集贤殿的诸多学者,于1444年编写了《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意思就是教老百姓正确的字。

《训民正音》序中写到“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矣”。最初,训民正音有11个元音,17个辅音,一共28个字母。通过这些字母结合组成音节,来拼写汉字,包括字母的排列方式,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也是模仿了汉字的方块字的形式。用这样方式表记的文字,称为“谚文”。这种谚文经过发展,成为今天的韩国语。《训民正音》用韩国语标记就是《????》。

韩国的汉字的读音在《训民正音》颁布之前,呈现混乱的状态。因为汉字的标记法不同,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怎样使用汉字和汉文,汉字的读音也呈现多而杂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文字便于记载,但实际读音不易记载。另一方面,韩国没有统一的标记汉字读音的工具。《训民正音》颁布以后,解决了不能标记汉字音的问题。通过推广这种谚文,规范了汉字的读音及写法,也使韩国语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文盲的数目。

这样,谚文的创制大大方便了底层百姓的学习,在韩国社会的下层阶级十分受欢迎。但是,上层社会的士大夫对此却十分排斥,他们认为汉字、汉文创作才是正统文字,是雅文,而认为谚文是下层社会的俗文。自世宗大王下令使用谚文起,谚文的合理性就一直受排异,受到众多文人的攻击。甚至有学者说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了中国文明,沦为夷狄之邦。所以,社会上下层之间出现了文字分离,即雅文和俗文同时存在的情况。

四、汉字和韩文同时存在

雅文和俗文同时存在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期,一方面,上层阶层奉汉字、汉文为雅文化,视谚文为俗文化,朝廷文书、奏折等使用全汉字的行文文体。一方面,因为谚文便于书写,便于记忆等特点,底层平民百姓对谚文热情不减,这就形成了社会阶层不同,使用的文字也不同的局面。一直到19世纪末期,韩国进入开化期,著名的开化学者俞吉浚提出韩汉混用的思想,即在行文过程中同时出现汉字和韩文,才使汉文和谚文有了交集。这种文体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日语。如下:

韩国 文化? ????? ?? ? ?? 新石器时代? ?? B.C 3,000? ?? 2,000???? ??? ??? ????. (???,????,1967:14)[2]

类似于上面的这样的句子,可以全用韩文代替,其中有几个词又可以换成汉字,而在句子中混用汉字达到何种比例,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志趣和习惯的左右。如上文根据个人在行文中的习惯不同,也可以把其他汉字词用汉字标记,写成如下格式:

韩国 文化? 黎明期?? ?? ? ?? 新石器时代? 大略B.C 3,000年乃至2,000年??? 始作? ??? 推测??.

1895年,俞吉浚撰写了《西游见闻》一书,书中采用韩汉混用文体,出版后引起全国轰动。该书中的韩汉文体行文规则也被奉为行文的范本,纯汉字的文体开始逐渐向韩汉混用文体过渡。1914年,俞吉浚又发表了《韩汉混用作文法》,论述了行文方法、规则等,呼吁多使用谚文。在当时,谚文已被视为民族的文化图腾,使用谚文的呼声高涨,所以韩汉混用的文体迅速得到确立,成为朝鲜半岛规范化的通用文体。

五、汉字的逐渐消失

韩汉混用的文体持续了很长时间,其中的韩汉混用文体中的汉字词汇,有的来源于中国,如父母(??)学校(??)合格(??)等,有的来源于日本,如机场(??)照相(??)棒球(??)等,有的是韩国自造的汉字词,如射箭(??)啤酒(??)丈夫(??)等,由于这些汉字词汇是受中国影响产生的,有的词汇是在日本殖民时期产生的,为了去掉这些带有殖民色彩的词汇,韩民族有时候刻意不去使用这一类词汇而换用别的词汇。加之二战结束后,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学者呼吁全部使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谚文,开始实行“韩文专用”政策,朝鲜于1948年废止汉字,规定除古文以外的文章都使用谚文,韩国也于1948年制定《拼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只能用表音字书写,但是鉴于历史的原因,允许兼用汉字,但是比例比较小。1970年以后,韩国的小学、中学的教科书中汉字被取消。汉字文体逐渐消失,让位于纯韩文文体。前面的韩汉混用文体,用韩文专用文体记载如下:

?? ??? ????? ?? ? ?? ?????? ??B.C 3,000? ??2,000???? ??? ??? ????.

六、结论

综上所述,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一开始是被全盘吸收,朝鲜民族把它活用为自己的文字,又逐渐采用各种方式表记汉字,后来世宗大王发明韩文(??)之后,开始用韩文表记原来的汉字。随着历史的变迁及语言文化政策的改变,汉字慢慢退出了韩国的历史舞台。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及整个东北亚交流的频繁,韩国最近又开始提倡学习汉字,要求在中小学学习中教授1000个汉字。这说明,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文字上,中韩两国都一直在互相交流和融合着。

(本文为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QN043。)

注释:

[1]王力:《汉语史稿》,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7页。

[2]???,《?????》,??:????????,1967年版,第14页。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1980.

[2]???.?????[M].??.????????,1967:14.

[3]???.??? ??[M].??.????????,1997.

[4]林从纲.新编韩国语词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安炳浩,尚玉河.韩语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光军译.韩国语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7]陈榴.东去的语脉[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同健 烟台 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264005)

猜你喜欢
韩国语变迁
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
韩国语不完全词特征探析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韩国语教学中“-는데”的话语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