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群
【摘 要】 应对高考历史教学,要吃透理解课标和考试说明,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落实考点要求,创新拓展教学手段,围绕抓主干知识,着眼能力和方法锻炼培养,积极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复习实效。
【关 键 词】 高考历史;教学理念;考点内容;教学手段
高三历史复习是巩固学科知识、熟悉基本技能方法和寻求学科规律特点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适时抓好第二轮复习,切实打牢备考“基本功”。
高考历史复习是巩固学科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和寻求学科特点的重要手段,教学全面性、系统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成绩,学生胶尽脑汁期盼希望,教与学、数与质之间矛盾更加凸显。因此,要解决高考历史教学中这些现实问题,应突出“三个关键”。
一、大胆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因为有高考这一“门槛”,学生要跨进更理想的大学,学校要追求更高的升学率。自然,应试模式的教学就成了当前高考历史多轮复习教学的基本办法,如何抓住有限的复习时间,“炒”出成绩,教师必须有敢闯、敢试、敢先的教学理念,跟踪前沿信息,把握课标和考试说明,根据学情和考情,重视不同阶段学习能力训练,循序渐进,实现教与学的转化。
(一)注重前瞻性,跳出历史课看问题
历史与历史学、历史知识与历史教科书知识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等同于历史事实,更不能把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都当成“科学知识”看待,尤其时下高考出题的是高校教授为主要成员的出题小组,势必会带着学术界前沿且又是大家公认新视点来命题。因此,我們一线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多视角地了解历史信息,特别是对学术界公认的新观点,要多了解、多分析、多捕捉、多涉猎,利用教研活动,采用教学研讨、观点辨析、信息互动等方法,做到与学术界接轨,共鸣共振,提高教师运用学术理论的能力。同时,要很好地利用课堂,启发学生利用网络、媒介、教育节目等渠道获取一些相关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补充养分。
(二)注重针对性,跳出题海战术看问题
增强高考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科学态度施教,克服“题海”的禁锢。这几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自己体会最深是,一提起复习,自然就会陷入“题海”,这也是目前高三老师的“通病”。多轮次的教学往往会花过多的时间在做题练习上,导致一些教学内容该认真阐释的被压缩,该反复讲解的被省略,最后只有通过解题和讲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补充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这些都容易造成复习重点不突出、不系统、不均衡,教学内容缺漏不全、畸轻畸重。特别是如果不加选择的利用史实错误、观点陈旧的试题练习,不仅容易造成学生考试失分,还会传授学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解决跳出题海战术的根本方法无外乎引导学生通过有限的主干知识,转换新视角,设计不同的问题,在问题讨论中锻炼培养学科能力,形成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思维,灵活掌握的解题技能。
再次,注重实践性,跳出习惯经验看问题。一次,学生家长问:“老师,前不久,了解小孩学习情况时,问背记的历史内容都记下来了吗?他反问我,您认为背了就一定管用吗?现在考题跟你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了,背了也不一定能考好。”现今教育体制不仅牵扯到一线教师队伍的主要精力,也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了诸多压力。的确从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看,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已很难见效,甚至事倍功半。高考历史复习时,教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常态式满堂灌输,认为教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让学生拼命记录笔记,头昏脑胀,把知识学“死”。其实,真正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的知识和认识,在试题的相关提示和问题情境之下,可以有效激活,真正的遗忘只会发生在未充分理解的僵死的背诵和记忆中。高考教学实践性就体现在,不仅要巩固主干知识,更重要的是切实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和前人的看法,而且要学会如何知道、诠释、解读或评价这些史实。这样,就不会把“史”学“死”。融会贯通,才是教学的真正用意。
二、吃透落实考点内容
高考历史复习的成效,源于教师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的理解,把握高考命题依据、基本思路和实质等问题,就是复习教学基本点和“参照系”,必须认真分析研究。
(一)强化考纲意识
历史复习是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为航标,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为依据的。教师在搞好高考历史复习过程的前提下,更要重视研究考试说明,吃透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对照考试说明目标内容逐一分析比照,准确把握考试说明能力层级及考点内容,按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落实高考历史复习目标。参照参考卷科学选编试题,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吃透教材内容,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命题趋向。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有意识地对学生灌输考试说明精神,让学生明确“考试说明”考什么,需要学什么,怎样学,确保复习方向不偏移。
(二)突出复习重点
高考历史复习重在综合、理解和应用阶段特征的能力。当前,不管高考模式如何变化,对主干知识考查是不会改变的,以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获取知识,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仍是高考命题的基点和主线。通常情况下,高考历史复习以通史体系复习为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形成阶段特征来提升认识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通史复习中多用心、多花时间。但随着高考时间的日益临近,如何把握教学进程,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还要会“加减法”,懂得取舍。要认真解读课标,研究考纲,突出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如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文综历史考试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故侧重于主干知识的考核,教师在复习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三)善于查漏补缺
这是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一种辅助手段,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这种观念。系统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历史理论的掌握,通过归纳整理,发现教与学转换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学生考试运用能力。如果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现象,不知前因后果,不知内在联系,就不会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其具体问题,这也是平时学生因基础掌握不牢,考试容易丢分的原因之一。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教师应根据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归纳易错易混点、整理错题本,目的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搭好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知识体系,抓好历史事件的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下工夫夯实学科基础,提高复习质量。
三、创新拓展教学手段
搭建有效教学模式,是应对高考复习的实际举措,教师应把精力和心思放在知识整合、链接、训练上,切实提高学生“四个能力”。
一抓整合。高考历史复习每个单元都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通常会根据认识角度,用关键词写出认识提纲和体会思维导向,对一些实质性说明和较强实用的表述,则要求学生适当记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对重要历史概念、结论和线索分解、体会、记忆。一方面,要学会“重来”。高考试题突出历史阶段特征,重视中外历史横向联系比较。由于教材打破通史体例,采用历史专题纵向体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分开,时代横向联系较弱,在复习中,必须是重新整合,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拿来”。充分借鉴各种版本教材为我所用,帮助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深化。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就是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视野出发,编写了《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内容包含西方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中外经济两条主线编写并没有中外交汇。高考历史复习中把岳麓版教材编写的这种角度“拿来”为使用人民版教材的学生所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西方的崛起、扩张以及对中国的冲击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联系,使东西方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便于理解记忆。
二抓链接。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抓主干促重点。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紧扣《考试说明》,善于抓大放小,不纠缠细碎知识,形成史实特征和联系,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形成通史结构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措施就是采用数轴的方式,链接考点。首先,要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阶段特征。如中国近代史,指的是1840~1949年的历史,它大致分为晚清时期(1840~1912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时期。这一历史时段,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向,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下逐步沦为它们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也在西学的全面冲击影响下逐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为了便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我采用了数轴的方式:
这样一来,在数轴上,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先后顺序,学生一目了然,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
其次,对照考试说明,把考点不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一对应到各个阶段当中去。还是以中国近代史的民国时期为例,宏观上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年)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
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对于相应的考点,就可以迅速的链接,并且可以“瞻前顾后”, 掌握知识的起因和结果,形成知识体系就顺理成章了。
三抓训练。能力要靠练出来。探索和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通过典型试题加以训练,这是高考历史复习的重点。如何抓好学生应试能力训练,教师应在“三有”上做文章。一是选编试题有依据。一方面,选编试题依据《考试说明》,体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另一方面,选编试题要符合现阶段教与学的实际需要,特别要做好、做细、做实阶段教学检测的共性问题的分析。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缺乏系统性,处理材料的能力不足,方法欠缺,答题不规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弱等问题。为此,要把选编试题的基本标准定位在“立足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确定审题、解题方法,提高基本能力与知识素养,防止偏、难试题”等方面。再一方面,选编试题数量力求“少而精”,设问多角度,全方位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以柳宗元《封建论》为材料,考查相关概念的试题。2006年上海卷23题、2009年广东卷2题、2010年江苏卷1题和2010年新课标卷25题,所问的角度不一,能力要求也不一,这种训练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二是训练有保证。考试是检测学习效度的常用手段,训练是达成效度的最佳方式。课堂主要完成比较重要的专题练习或试卷,课后布置类似题型加以巩固,让学生在指定的限定时间内完成。高考历史复习前一阶段,每节课用12~15分钟,训练12道选择题。5月份,用15~20分钟,重点训练一道材料题。三是讲评有实效。讲评是评估训练质量有效方法。讲评重在分析错题原因,进一步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熟悉掌握解题技巧,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德志. 高考历史学习 需要四个“理解”[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2).
[2] 王红侠.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谈[J].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9).
[3] 刘卫. 谈历史高考备考复习[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