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奶奶”效应/在年龄恐慌中找机会

2013-04-29 00:44
中老年健康 2013年6期
关键词:女病人摩西恐慌

“摩西奶奶”效应

文/马志国

摩西是一位典型的美国农妇,干了大半辈子的庄稼活。但在73岁时,她不慎扭伤了脚,不能再下地干活。后来,她开始学绘画,80岁的时候,在纽约举办了个人首次画展,并引起轰动。摩西活了101岁,在最后25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1600多幅作品。她曾经自豪地说过:“上帝会帮助每一个想成功的人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已经到了80岁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老年有所作为的现象称为“摩西奶奶”效应。

心理学家格拉宁通过研究,曾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要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从“摩西奶奶”效应中,我们不难获得这样的启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即使到了可以作为奶奶的高龄,也不要以为自己老了,也可以有所作为,一切都在自己的心态。

具体到每位老年朋友各自适合干点什么,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人而异。比如重拾自己的专业。所谓岁数大了记性不好,往往是新近的事情记不好,心理学上叫“近事记忆衰退”。但是,老年人的远事记忆往往比较好,就是说过去的东西不容易忘。如果重拾自己的专业,也许会“英雄不减当年”。又比如探索自己的潜能,因为每个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只是很多没有被发现。人在上班的时候,许多事情由不得自己,退休之后可能有了更多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摩西奶奶不就是到了晚年才发现了自己的绘画潜能吗?

此外,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老有所为未必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有所追求,只要热爱生活,只要健康长寿,就是老有所为。

在年龄恐慌中找机会

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心理咨询师

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在小说《当尼采哭泣》中这样描写:布雷尔医生40岁时迷恋上一位年轻的女病人。此后,他常梦到脚下大地突然融化,自己坠落到冰冷的地上。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对年轻女病人的向往和噩梦都源于对年届四十的恐惧。

这个故事形象地讲述了职场上普遍存在的“年龄恐慌”:看到招聘要求中越来越多的“35岁以下”而焦虑,自觉无法与有活力的年轻人竞争而担忧前景,在生孩子和升职的心理冲突中纠结……据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统计,在3000多名来访者中,有86.5%的人存在年龄恐慌,35岁左右的人最严重。

职场年龄恐慌与社会变革大、知识更新快及物质主义甚嚣尘上有关。深层原因则如布雷尔医生那样,担心年华逝去,没有机会成功,没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然而,一直活得充实、自我实现的人不会因为年龄而恐慌。面对衰老,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危机”=“危险”+“机会”。首先,向内反省,问自己为何恐慌,借此梳理人生,看自己的人生路是否走偏?如果你没能从事热爱的职业,却担心改行太晚,不妨看看民国教育家王凤仪劝妻子读书时说的话。妻子说自己已经37岁,没能力再读书,王凤仪答:“如果你明年36岁,那就等你再小几岁再学。要是越来越大,那现在就要趁早去。”其次要懂得,名利虽是努力方向,但过分看重会适得其反。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拥有的事物上,不如专注于把当下过得更精彩。再次,与其耗精力与衰老做无谓的抗争,不如修炼内心。看看第一夫人彭丽媛,我们就会发现,自信、温雅、知性的魅力不受年龄所拘。最后,用经验帮帮年轻人,也能让人生更圆满。

猜你喜欢
女病人摩西恐慌
得到的都是笑脸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医生感谢病人
医生感谢病人
不正常
摩西奶奶
MERS可防可控别恐慌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摩西的脚步
茶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