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影 薛欢
《耻》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库切的代表作品,曾一举获得1999年英国布克奖和联邦作家奖,并且于2003年夺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库切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讲述了52岁的开普敦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戴维·卢里的故事,作品笔调平易而不加藻饰,令人心怵。作为开普敦技术大学教授的戴维·卢里,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南非白人,一直有着白人至上的生活习惯,但而今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南非,白人、黑人、混血人种、亚裔人种相互杂居,而其中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统治时间长达342年;种族隔离严重,历经近一个世纪,文化冲突不断,这些使得南非成为那个时代最具特色的国家。生存于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的戴维·卢里必然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个人的命运也并将伴随这种冲突和震荡而起伏跌宕。
一、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置换
戴维作为大学教授,不仅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还能够用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流利交流。但是极为有意思的是,来到南非,他才明白事实上不论是三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都无法帮助他交流。当他第一次来到女儿的农场时,他根本听不懂电视上足球比赛的评论,因为评论员一直交替着使用当地的两种土族语言(一种是索托语,一种是科萨语)在讲解评论。他很想听听当地的黑人佩特鲁斯的故事,然而戴维坚信他不能使用英语和佩特鲁斯沟通。在他看来,英语就如同陷进泥潭里垂死挣扎的恐龙,逐渐变得僵硬,非常不适合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来表述发生在南非的事情,因为一句句的英语代码都拉得很长,这使得话语变得凝重不堪,丧失表达的明晰性,说话者表达不清,听话者难以理解。如果非要把佩特鲁斯的故事用英语表达出来,那么鲜活的故事也将失去生气,变得僵硬。何以至此呢?因为作为南非官方语言的英语早已被权力机制严重侵蚀,而这归咎于白人的长期统治和种族隔离。马尔库塞曾经指出,当语言沦为权力拥有者的统治工具来控制个体的时候,个体在使用这种语言时,就必须表现出一种不妥协的态度,并且要在语言的方方面面,包括词汇、语法和句法中表现这种态度。而戴维却想用英语表达妥协的态度,自然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排斥感。在当时的南非,英语根本不可能为佩特鲁斯重新命名。当戴维在佩特鲁斯的宴会上作为唯一的白人宾客出现并受到众人好奇的注视时,他感到英语不宜在那种环境中使用是不足为奇的。
十分有趣的是,戴维的女儿学会了科萨语,以便能够和当地人交流,融入他们的圈子;在和当地人打交道的时候,白人贝芙也努力使用结结巴巴的科萨语同他们交谈。细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书中有一个极易被忽视却又寓意深刻的细节,戴维在和佩特鲁斯的妻子打招呼的时候用了“Mole”这一科萨语的问候语,虽然简单,但却暗含深意。库切喜欢把阅读的智慧留给读者,而自己则躲在作品之后,用简约至极的语言,漫不经心的笔触,不着痕迹地向读者传达最为隐蔽、意味深长的信息。这是一种话语权的转换,正体现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置换。正如福柯所说,重要的是讲述话语的时代,而不是话语讲述时代。
二、主人公具有强烈的征服欲
深入解读戴维的心理,作品中梅拉妮与戴维的一段对话当引起注意。“你同阿曼达睡过觉吗?”这是梅拉妮就戴维是否经常同自己的学生发生关系时的问话,戴维回答没有,并说对阿曼达这类身材瘦小、金发碧眼的女孩没有兴趣。然而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戴维并非是因为阿曼达这类女孩身材瘦小才不喜欢的。而事实上虽然梅拉妮身材瘦小,但戴维对梅拉妮是抱有好感的;而且戴维的前妻也同样证实了他是喜欢身材瘦小的女孩的。这其中必另有原因。
其实原因在于阿曼达是白人。面对自己日渐弱势的状况,戴维希望从同为白人的同族群中找到强者的感觉,然而却无法实现,而在曾经弱势的族群中他的这种希望却能够得到实现。索拉娅和梅拉妮都是有色人种,都是曾经的弱势群体,能够使他拥有强者心理和征服感。索拉娅拥有不同于白人的肤色和头发,是一个穆斯林,而且其姓名曾被写在公司名单海外一栏下,这些都足以证明她属于有色人种。
至于梅拉妮,从书中我们并不能断定她是什么人种。但是许多信息中能够推出她是一个有色人种。她有着深色的皮肤、黑色短发、近似中国人的宽大的颧骨和黑色的大眼睛。她上大学时认真阅读过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的作品;她也曾排演过环球发型屋的日落时分的剧情,该剧情主要是宣泄种族隔离时代种族间的偏见和不快。另外,她矮小、肩膀垮塌的父亲曾对落魄的戴维表示同情,叹息戴维落入弱势困窘的境地。这些信息都说明了梅拉妮是有色人种。与此相比,由于白人女秘书道恩的过于主动,过于想同他身上获得满足感,戴维对自己和她的性经历感到的是恶心。而和白人贝芙发生性关系的过程中,所有事情都是贝芙从头到尾安排好的。每次事情结束后,贝芙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觉得十分满足,而戴维却没有丝毫的征服感和优越感,虽然在书中,白种女人和男人都意味着征服。
三、浓烈的种族色彩
《耻》向读者描述了不寻常的故事,反映了殖民主义消退后带给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多重影响,既有被殖民者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上所遭受的损害,也有对殖民者本身的损害,即殖民者的后裔在殖民势力消除后,要为承担其父辈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小说向我们反映了后殖民主义时代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基于此,库切无疑是后殖民主义范畴的作家。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的库切,有着同周围南非人一个重要的不同,即他是荷兰裔移民的后代。正因为他出生于南非,又是白人后裔,所以他在现实和精神上都饱受煎熬,虽身为白人,但因家庭困窘,而不能拥有上等人的待遇。他多次迁居,最终定居澳大利亚,这一过程就是他艰辛寻找精神家园,寻找归属感的努力。
在作品中,作为开普敦技术大学教授的戴维·卢里,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南非白人,过着身为白人的优越生活。在小说中有一段叙述值得我们深思:戴维的家庭女性居多,他就是在女人身边从小长到大的,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变得喜爱女人,并且多多少少学会了玩弄女人。戴维有着极具吸引力的身材、肤色、头发等外貌外观,他总能够凭借着这些使女人对他产生好感。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在库切的笔下,对戴维的阐述有了多重角度。笔者认为,戴维代表了曾经的强势文化,而其两次性经历,能够体现出其作为一个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当戴维再次看到那个使露西受到伤害的男孩时,他第一次感到发自本能的暴怒。他特别想痛痛快快地抽那个男孩一顿。就像卢里说三个黑人就如同狗一样,他也认为黑人是低劣和野蛮的。在露西将要生下一个黑白混血的婴儿时,卢里哭出声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家族就要完结了。从过去到现在,其他人种对于白色人种始终意味着恐怖和低贱。能够降低身份和其他人种和平相处已经实属不易,婚配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四、鲜明的对比
库切对人物的命名显然不是任意为之,而是有着象征意义,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兰妮”源自希腊文,代表“黑色”;而“露西”源自拉丁文,意味着“明亮”。二者形成了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另外人物名字的含义和人物行为意义又构成了一种比照。梅兰妮虽名为“黑暗”,但是却透露出一股独特的异国情调,在剧院舞台上她变成了“光轮”。而露西的名字虽然是光明之意,但是其身份却有着神秘感。萨莱姆镇附近的地方是作品故事情节展开的主要地点,而露西曾经独自居住在这里,就连她唯一的伴侣海伦也离开了此地,这使得露西的身份有了一层神秘性。而《耻》中的露西让我们不由得联想起华兹华斯所刻画的露西。《耻》中的露西是神秘而奇怪的,连她的父母都無法理解她;而华兹华斯《露西》组诗中也没有说明露西的身份,她的真实身份无从知晓。在卢里奇特别样的评论中也能体现出华兹华斯式的联想。在作品中,卢里将狗和水仙放在一起,并且这样问道:“水仙花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萨莱姆镇附近地区生长的?”华兹华斯在组诗《露西》中用简单的表达方式对露西这一形象进行了刻画,但是表达的含义却模糊不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诗歌的主题是对他者、改变和死亡的探讨。对作者而言,《耻》所要处理的是,如何去理解并构建露西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对读者而言,理解露西的神秘身份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读者很难完全理解她。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露西的神秘在于她只是朴实无华的存在于自己的世界,存在于自我简单的生活中。
五、结 语
对于《耻》的评论,国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耻》是对身为知识分子的南非白人精神和道德劣迹的深刻揭露,以及对黑人因饱受压迫和凌辱而产生对白人的仇恨和报复心理的有力揭示。二是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做出定性,认为他们都是因为屡屡超越种种界限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并且从种族冲突的角度出发,将戴维定性为在南非结束了种族隔离之后,沦为落魄、名誉毁坏的人。但是从文化冲突这一更为深层的视角对戴维的遭遇进行理解和研究的评论者很少。事实上,作者虽然在作品中将戴维限定为一个大学教授,但是因为作品的开放叙述和寓意的多层次性,这一人物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体存在,而是具有了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戴维代表了白人文化,在作品中是西方文化的符号。种族隔离时代结束了,而他的思考和行动依然依靠旧有的西方文化观念,逻各斯中心主义和普世主义观念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 [南非]库切.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M].邹海仑,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2] [南非]库切.男孩[M].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3] [南非]库切.等待野蛮人[M].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4] [南非]库切.福[M].王敬慧,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海影(1986—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薛欢(1983— ),女,黑龙江鹤岗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