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样年华》的纯文学色彩

2013-04-29 01:55伍艺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孙睿纯文学大学校园

80后作家的崛起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几乎在韩寒、郭敬明、蒋方舟成名的同时,另一位80后作家孙睿逐渐进入到了读者们的视野。孙睿创作的小说《草样年华》自2001年就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很多年轻的读者从这部小说中找寻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也为孙睿正式登上文坛奠定了基础。

一、孕育80后文学的话语背景

以出身年代作为划分标准不仅在中国文学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是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是极为少有的。当我们将关注的视线投向80后作家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时,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1999年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正是借助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平台,韩寒、郭敬明、蒋方舟一大批80后作家开始登上中国当代文坛。他们或以犀利的笔触描绘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或以清新的画卷展现带给自己独特记忆的青春岁月,或以奇妙的幻想讲述着那些属于“十七岁的花季”。

80后作家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绚烂的花朵,他们有着独特的成长轨迹,有着不同于前人的思维方式。所有的一切对于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80后作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由于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呈现相对应的态势。对于他们,父母亲记忆中的各种短缺、各种艰难正逐渐远去。“80后有着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到今天的成就的完整回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特别珍贵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的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1]在孙睿的文学创作中,读者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他作为80后作家群体一分子的特征。作为一部描写校园爱情故事的小说,孙睿笔下的杨阳、邱飞都不是那种一般人眼中的好学生。在他们的身上上演着所有80后大学生经常会做的各种“恶事”,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洋溢着青春飞扬的激情。在他们的身上,读者分明能够体会到年轻一代对理想的追求、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努力。这一点正是孙睿小说《草样年华》得以位列80后文学的重要原因,小说呈现给读者的就是80后一代人最真实的生活、最自然的状态。

其次,80后作家们的成长道路往往较为特殊。韩寒高中肄业,成为了一名赛车手;郭敬明创办《最小说》《最漫画》,成为文化市场的弄潮儿;蒋方舟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问鼎清华,现已跻身《新周刊》副主编。孙睿在成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生后,怀揣着去电视台做摄影的梦想。现实却使得他原本能够免费观看国安队比赛的梦想彻底破灭,理想幻灭后的孙睿在寂寞中消磨着自己的大学岁月。毕业之后的他更是在先后换了多份工作后,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稳定,80后的一代已经无需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内心深处更倾向于满足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我们才能够在小说《草样年华》中看到这样的描写:

尽管有了学习的地方,我们却没有了学习的状态,在坐下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里,杨阳抽了四根烟,我去了三趟厕所,后来好不容易看了几眼书,却被楼道里的吵闹声弄得没了。

80后的一代没有过多的迷茫,他们的选择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这个世界好好地生活。在褪去了历史的义务、社会的责任之后,8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而言,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创作在摆脱了政治话语的束缚之后,开始了纯文学的尝试。

二、80后作家的纯文学尝试

对于孙睿而言,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颇为意外。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生,在他本人早期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很难觉察出他的文学天赋。或许正是由于他的懵懵懂懂、误打误撞,才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少了几分商业气息,更多地呈现出“纯文学”气质。论及自己创作小说《草样年华》的初衷,孙睿是这样说的:

当时有好几门课要补考,我就在教室里做以前的卷子,卷子做完了就把卷子翻过来,在背面写《草样年华》,补考了十几门次,故事都写卷子上了,不光卷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纸,逮哪儿写哪儿,手稿现在还留着。[2]

单纯从创作动机的角度而言,《草样年华》的诞生颇有一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没有现实社会商业因素的影响,没有情感生活的羁绊;有的只是对大学生活的追忆,有的只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正是在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孙睿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草样年华》。小说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和校园生活也表现出鲜明的“孙睿色彩”,在他的小说中我们没有看到露骨的情色描写,在他的小说中我们没有看到精神的颓废堕落。对于所有的80后来说,进入大学是他们这一代所承载的希望。在这份希望中,既有父母的希冀,也有自己的理想。所有的80后们憧憬着象牙塔,那里没有了高中的痛苦生活、没有了考试排名的压力。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是美好的,但当80后们真正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另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因此,当他们的“人生追求”幻灭之后,不免会用各种形式的宣泄来疗治内心的创伤。大学校园的纯美爱情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这也正是80后作家在创作中反复演绎的情景。

所谓“纯文学”创作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文学不应沦落为某种形式的工具,因此,文学不能仅仅是摇旗呐喊的鼓吹者;其二,文学应避免商业元素的渗透,因此,文学要将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从古至今,“纯文学”就一直是文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这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来说,作家似乎永远只能去追求而无法实现。落实到80后作家的创作,纯文学更多的是从两个维度加以确证的。首先,80后作家们崛起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学创作面临市场化的关键时期,商业元素的渗透成为无法规避的客觀现实。因此,80后作家能否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寻觅到精神诉求与物质利益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就成为决定他们作品是否符合“纯文学”色彩的重要判断标志。其次,80后作家们的成长轨迹中逐渐淡去了政治话语的表达,他们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判断。所以我们能够在80后文学中找寻到他们对于校园生活的描写,却很难看到上一代作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历史事件。

就这一点来说,孙睿的小说《草样年华》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意义。

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属于我的二十二个春秋一会儿就要随着蜡烛的熄灭而悄然流逝,回首这二十二载,我依然和赤裸裸地来到人间时并无两样,我在这二十二年里究竟做了些什么,收获了什么?我好像还在一事无成地生活着。

对于孙睿来说,校园生活似乎永远充满着无奈。回首自己走过的22个春秋,年华的逝去并非是真正令他感到悲哀的原因。他的内心更渴望一种寄托,当现实的大学校园生活无法满足他的寄托时,“一事无成”的状态就成为80后一代人身上无法改变的悲凉。小说中的爱情延续了大学校园爱情固有的模式——毕业即分手。对于他们而言,不懂得珍惜、年少轻狂、分割两地都是导致这一结局的重要原因。

三、自由的叛逆与文学的瑕疵

80后作家们的创作常会被烙上叛逆的印记,这实在是一种误读。以小说《草样年华》为例,作者孙睿将发生在大学校园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非是为了等待社会的批判与检阅。对于作者而言,小说的情感基调被作者定位于展现80后群体的大学校园生活。在这里,80后的一代对于大学校园没有了曾经的激情,剩下的只是无力的反抗。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现行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并非始自80后作家,在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中就开启了对于教育制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正如当时的评论所说:“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自主的叛逆性格的形成,是一部多重奏的青春之歌。”[3]

小说《草样年华》正是延续唱响“青春之歌”的道路继续前行:在大学生活开启之际的军训中,面对枯燥、乏味的军事训练,大学生们三天两头去医务室报道;在广阔的操场上,一面是学子在默默苦读,一面却是情侣在卿卿我我;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课程,邱飞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课。小说中的人物都脱离了社会对于大学生设定的行为规范,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到明显的叛逆情绪,这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呼唤。在大学校园中,陈旧与崭新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在挥霍青春中,对传统的挑战和权威的不屑是他们永恒的追求。这一点也是所有80后文学共同的特征——在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中不断反叛现实社会的规则。孙睿并未刻意去杜撰完美的校园爱情,对于这一点,小说结尾的一句话或许给出了最佳的注脚:“大学的四年已经过去,那一件件动人的故事和一幅幅鲜活的面孔正在我的记忆深处渐渐褪去颜色,变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

对于初登文坛的作者来说,小说《草样年华》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或许正是青涩的80后作家们所无法完全避免的,在那些夹杂的黑色幽默与现实调侃的话语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部作品有尚待完善之处。有评论家明确指出:“我觉得有些语言段落比较重复,如果是我来写,我就会删掉那些重复的文字。而且我觉得整个小说的色彩、明暗、层次都还少了一点,感觉整个小说的层次还是比较单一。我想如果多注意一些心理描写,情景描写,可以写得更加细腻一点。”[4]

[参考文献]

[1] 林海威.感性的文学写作到理性的多元创作的蜕变[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 卜昌伟.孙睿写《我是你儿子》回应王朔《我是你爸爸》[N].京华时报,2007-08-08.

[3] 袁丹丹.“80后”青春主题写作的文化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倒霉催的猫[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40209.htm.

[作者简介]

伍艺(1976— ),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一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孙睿纯文学大学校园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主持人语 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重要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这颗种子有温度
青岛有个邻居节
青岛有个邻居节
My Bedroom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