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2006年,第一届“创客嘉年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举办,象征着“创客运动”的形成。创客嘉年华是创客运动的一大盛事,这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节日。如今,该嘉年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定期举办,有一些嘉年华是以科学为主,一些是以展示新奇设计为主。不管怎么样,这些创客嘉年华都将让热爱发明创造的人相聚。他们之间,通过交流分享又创造出了更多新颖的设计。据hackerspace·org网站的统计,全球目前共有501个创客空间,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有超过70个创客空间。
2011年9月,美国创客嘉年华吸引了3·5万人参展。这些展会可谓“创客”运动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展览上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比如植物需要浇水时发送微博,用激光做成的竖琴,画板闹钟,兼具酒精测试器功能的话筒,以及可以显示骑车速度的背心等等。创客们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让你无需走进试衣间便可以隔空试穿服装店里的服饰,你只需拍一张自己的照片,然后虚拟试戴,随着你的转动,衣服还可以随你而动,随后便可以看到自己穿着各种衣服后的3D效果等等。
由创客聚集而成的创客空间,近年来在中国发展的也越来越快,其中上海的新车间、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北京的北京创客空间,是目前中国较为知名的三家创客空间。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创客空间在做什么?
创客空间(Hackerspace,Makerspace)是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的实验室平台,创客们可以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和知识,来实现他们的想法。除此之外,让艺术家,设计师,软硬件高手,DIY达人甚至任何人都有机会提出他们的想法,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运用和发展现有的开源和学术研究成果来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并开放成果供他人进一步研究,同时坚持不懈地尝试将创新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起到真正深刻改变人们现有生活的作用。“创客空间”是为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
创客空间为开源成果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组织形式。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电子、算法、程序、通信、机械工程师和艺术家,设计师,爱好者,然后提供建议和指导,让大家在工作之余根据兴趣共同开发有趣和富有意义的项目。作为一个实验室,同时帮助项目的成果产品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从而真正促进现有生活的改变并协助工程师和设计师们达到财务自由而获取更多时间打造新的项目。
上海的“新车间”是最早成立的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与其几乎同步成立,随后是深圳的柴火空间。北京创客空间就位于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他们每周定期举办活动,大多数创客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空间举办的活动,每次活动都会由一位主讲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创造发明。互动交流,相互分享是创客们的精神。
北京创客空间
目前的北京创客空间拥有200平米的开放工作室,并且在位于中关村鼎好大厦旁的优越位置,其前身是Flam ingoED A开放空间,成立于2011年1月。当时的空间位于宣武门附近的一间小屋内,只有20平方米左右的大小。空间每周举办工作坊,通过豆瓣等社交网站发出活动邀请。3D打印机、多点触摸桌这些在外人眼里看着特别“神秘”的新技术产品,都能被这些DIY爱好者拆解并制作出样品。
本刊记者初次在创客空间见到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时,很难想象如此年轻的他,经历却颇为丰富。1988年出生的王盛林是上海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做学生期间,便背包走过了20多个国家,之后在香港做过交易员,看伦敦的金融期货交易。毕业后他并没有从事与金融相关的工作,因为觉得缺乏创造性。“我在高中时就一直希望有一个开放的平台能让大家实现自己的想法。”王盛林说接触到“创客”这个概念后,便觉得这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客运动中去了。
投入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在家长的资助下,王盛林前前后后在创客空间投入了100万元左右,几年下来,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他们的作品本身也多是出于制作者自身兴趣,并非以盈利为目的。和许多刚刚起步的创业者一样,资金成了创客空间维持运营的最大难题。入不敷出的日子,使得最初的共同创业者们各自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这个队伍。王盛林坚持到今日,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转机便是2012年的“创客嘉年华”。
2011年下半年,王盛林在与创客的交流中,萌发了举办一场大型创客活动的想法。在得知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策展人愿意为创客活动免费提供场地后,王盛林立刻投入到“创客嘉年华”的筹备中去。而在美国,创客嘉年华已吸引3·5万人。
2012年4月,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筹备的“创客嘉年华”在北京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拉开序幕。来自十多个国家的数十位创客亲临现场,和前来参观的人一起互动体验自己的产品——3D打印机、绘图机器人、奔跑马里奥、能吃的钢琴、触摸墙,各种新奇好玩的作品让大家应接不暇。这场嘉年华不仅让许多DIY爱好者们有了相互结识的机会,也让“创客”这个概念第一次被大众所认知。而令王盛林没有想到的是,活动主办方创客空间竟被中关村政府相中,列入中关村创新型孵化项目,在给予办公场地支持的同时,还会陆续投入资金、设备供空间使用。
就在本刊记者采访期间,北京创客空间的工作人员正在忙于7月份的搬家工作。他们将搬入1000平米的工作室,办公地址虽没有改变,但更充足的空间,将让北京创客空间正在孵化的几个项目更为顺利的进行。
空间为创客带来什么?
2012年9月,北京创客空间正式入驻中关村国际数字中心九层,从20平方米的小屋搬入200平方米的办公楼。此时的空间已兼备了社区与孵化的双重功能。一方面,空间每周举办工作坊和技术分享会,并开放会员申请,为有想法的人提供分享和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空间与项目团队合作,以团队的分成或股份作为交换,在为期半年左右的孵化期内免费为他们提供办公场地和设备资源。“3D打印机”、“创客音响”、“数音堂”、“防盗保险箱”等6个在开放实验室中成长起来的团队在创客空间的助力下正逐渐发展为具备商业运作能力的创业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创客空间也在今年年初逐渐明确了自身的盈利模式——即“产品2·0管理公司”。所谓“产品2·0”就是指小批量生产定制化产品的团队。
王盛林向本刊记者介绍到,国内有许多小团队,东西做得很不错,但是由于缺少资源,没有途经接触好的供应商,不知道哪些人能帮他们制版、拼接或做工业设计,也没有成熟的销售渠道,所以他们的产品最终很难让大家看到,也无法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这是小团队面临的统一问题,而我们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创客空间在社区、孵化器之外需要做的第三件事情——为他们提供一整套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管理服务。”王盛林解释说,曾经若实现一个实体项目,不仅需要合适的场地、加起来近150万元的设备和工具,还需要汇聚各个领域的人才。而如今,创客空间就可以为创客们提供原型制作、孵化支持、生产销售投资的产业链资源和渠道,降低他们实现想法的成本。
在王盛林眼中,没有比中国更适合做小批量生产的地方了。中国是创造者的天堂,从芯片、传感器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到制作电路板、手板等服务,国内的价格通常只有国外的1/5,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性能。王盛林更认为,北京是创客的宝地,不仅有好的环境,更有方便低廉的供应商。这不但让本土创客选择留在国内,还能吸引许多国外创客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王盛林认为,“做一个产品的创业像做一个互联网创业一样简单”,这也就是创客空间正在做的。
空间如何解决资金问题?
对于创客而言,当你有了想法,并将其做出来,你也不需要自己奔波着去找投资,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到众筹网站上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沟通,合作。在这样的新型环境下,有创意、有可产品化的新项目将很快得到支持。在美国,一个中西部的小男孩提出的将iPad变成手表的项目,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募到了100万美金。
目前,北京创客空间运行的费用一部分是靠会员缴纳的年费,另一方面是依靠风投的入资,而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创客所创造的产品。当创客所进行的项目得到认可时,便会开始筹募资金。据王盛林介绍,目前北京创客空间正在运行的一个项目,已筹到两千万元的资金。
对于很多创客而言,产品如何盈利要比让他发明产品更困难,克里斯·安德森认为,盈利其实并不难。他认为,创客新手首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产品在起步阶段售价过低。因为希望产品大卖,所以采取低价促销的方式,有些人甚至觉得,既然产品是开源社区成员志愿创造出来的,以高于成本价出售不太合理,其实这是错误的。安德森在创办3D Robotics的第一年,收入达到25万美元,到了第三年,也就是2011年,已经突破了300万美元。
“分享和开源”带来什么?
“分享和开源”是创客空间的理念,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社区,帮助人们学习、分享、共同进行交互设计研发,从而打造一个开源的硬件生态系统。上海的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认为:“私有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开源是把私有的传播给大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开发。”对于李大维而言,开源有三个意义:第一,可以看到当中如何运作;第二,可以修改它;第三,修改后可以传播。 Seeed Studio 市场和销售主管廖巍这样解释开源和闭源的区别。“我觉得开源和闭源的最大区别,开源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就像刚才讲到的,在开源背后无论是硬件、软件背后有一个很大的社区支撑你,不是孤独的做一件事情,来自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共同做一个东西,整个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王盛林将开源比喻成一位五星级厨师把一道深受大众喜爱的菜肴的菜谱公布在网上,家庭主妇根据菜谱所述的原料和做法,在家中就能烹饪出一模一样的菜肴。当然,如果你喜欢吃辣,而菜谱中没有提及辣椒,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菜肴进行加工。开源硬件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有人做了一个手机,他把制作所需的材料、电路图纸、做法都公布到网络上,其他的DIY爱好者也可以做,并且还能在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王盛林认为,开源的好处在于信息的共享能让全世界对其感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如此一来,研究进度就会加快,创新也会大大提速。当你发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同样的东西,而你正在为耗时耗力研究的成果欣喜的时候,却得知该发明就在早你一天已成为过去式时,这绝对是对人类智商的最大浪费。”
基于“分享和开源”的理念,北京创客空间创造了自有品牌Kitize。这是一种可以动手制作的小套件,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每批定制100套,每个月更新产品,针对全球所有创客发售。现在已经有包括“纸钢琴”、“转向灯”、“LED灯绘”等5种样式。在这个小套件种,80%的产品已经做好,剩下的20%需要自己完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创意。
王盛林说,自从创客空间成立以来,诞生了不少好玩的东西。但是这些作品因为设计、包装或是市场的原因,并没有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Kitize的出现就是为了让更多没有来过创客空间的人体验这些小发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