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摘 要:近年来,“说新闻”类节目铺天盖地般登台亮相。这种播报方式出现背景,从受众角度看,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浮躁心态和巨大心理压力要求新闻媒体播报具有亲和力;从媒体角度看,是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求变革报道理念,更新价值取向,适应受众需求;从播报本身看,是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已使受众产生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这种播报方式呈现的个性特色主要表现在播报方式由“播”而“说”,主持风格由“同”而“特”,表达样式由“板”而“活”,突显了“说新闻”的通俗易懂和口语化色彩。
关键词:说新闻;个性特色;播报方式;主持风格;表达样式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12-02
所谓“说新闻”,“是指用轻松自然的说话方式来播报新闻。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1]”近年来,这种节目类型铺天盖地般登台亮相。其中,有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有以民生新闻为主的,还有以奇闻轶事为主的等等。这些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播模式的平民化、播出方式的互动化、信息内容的资讯化以及主持风格的个性化。较之传统“播新闻”而言,“说新闻”的出现有着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必然性,有着与庄重严肃和书卷气息等传统播报方式相区别的个性特色。
一、“说新闻”出现的背景
第一,从受众角度看,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浮躁心态和巨大心理压力,要求新闻媒体播报具有亲和力。不论是内容选择,还是形式表达,都要求将百姓情怀融入报道之中,使主持与报道、内容和形式、语言与画面等元素体现出人情味和时代精神,进而以显著的贴近性、亲和力和交流感来满足观众阅听的需要。比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以及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等栏目,就以关注民生的新闻题材、独树一帜的节目组合方式、即兴发挥式的语言表达特色、亲切平和的信息传递和真诚无忌的沟通交流,赢得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成为荧屏上的亮点。
第二,从媒体角度看,新闻报道观念和媒体价值追求的变化,是“说新闻”这一播报形式出现的催化剂。随着社会进步、物质丰富、文化需求多元化,媒体之间为争取更多受众而进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现实状况要求变革报道理念,更新价值取向,适应受众需求。比如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它的理念或取向就是主持人面对最新时事新闻进行收视引导、感悟评价,重在对新闻时事的信息整合和强化传播。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面对大都市的生活百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平和婉约的语气,鞭辟入里的点评,说事论人,明辨是非等等。这类节目或因事而起,有感而发,或论之有据,点到为止,或直面生活,深刻剖析,或转引其它媒体信息,进行观点化描述和事实性论证。这些媒体均以崭新的报道理念和价值取向而编排设计自己的新闻节目。
第三,从播报本身看,新闻播报方式虽然沿用几十年,早已为广大受众所接受,但在人文关怀观念的召唤下,受众开始反思这种“播报新闻”方式是否与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距离太过遥远,有一种“被灌输”、“被挤压”的感觉,缺乏平民意识呢?一当受众产生这种疑问时,意味着大家对传统的播报方式产生了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电视台的“上帝”,是他们争取的“对象”,是电视节目的接受者,开始意识到电视节目理应“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关注“上帝”的感受。
二、“說新闻”的个性特色
在上述背景下,延续了几十年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以声音形式的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发音标准、高亢洪亮为主要特征的播报风格,开始受到挑战。应运而生的“说新闻”出现了顺应这一要求的新的、鲜明的个性特色。
(一)播报方式由“播”而“说”
无论是广播新闻,还是电视新闻,播报方式最初的要求或者说是目标就是呈现出“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2]”的播报语言样态。其中,“字正腔圆、呼吸无声”,强调的是保证消息传播清晰所应具备的用气发音的基本功;“感而不入、讲究分寸”,是新闻节目应遵循的客观性、真实性特点对播报提出的要求;“语尾不坠、语势稳健”,是适应新闻传播的“新鲜感”和“权威感所必要的;而“节奏明快、语流晓畅”,既反映了消息语体所固有的特征,又是受众对新闻播音声音形式听觉上的审美取向[3]。这种播报样态即使目前在主流媒体和时政新闻中仍被广泛应用,因为无论从新闻内容看,还是从频道特点看,抑或是从节目设置看,“播新闻”都必须庄重、严肃、沉稳、大度、明朗、简练、快捷,体现“中国气魄”。
而“说新闻”则一反传统的“播报”而走向“说聊”,呈现口语化特色,既有幽默点评,又有辛辣讽刺,既“说”得准确、“说”得客观、“说”得真实,又“说”得自然、“说”得亲切、“说”得深入浅出。在内容选择上贴近现实、联系群众、关心百姓;在节目形式上风格清新、自然流畅、真实朴素、平和亲切、温馨感人,人情味十足,趣味性浓厚;在词汇选择上,经常使用单音节词来表现口语的灵活机动,例如“上周政府出了新政策,不让随便乱涨价”,这里不用“出台”而用“出”、不用“允许”而用“让”、不用“新的”而用“新”、不用“胡乱”而用“乱”,这些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搭配,读起来错落有致、生动活泼。“说新闻”不是枯燥的报道,也不是空泛的新闻,它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反映生活、表达喜怒、抑恶扬善、弘扬正气、扶危济困、排忧解难,具备日常生活唠嗑叨家常时“说”的一些元素。比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习惯上划分的国际新闻与国内新闻,在这里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持人微笑地谈着类似家长里短的新闻,聊着自己的观点看法,其间极具趣味性、反常性和人情味。另如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绍兴台的《师爷说新闻》等,更是大胆地放弃用普通话“播新闻”,而是以方言来“说新闻”。
(二)主持风格由“同”而“特”
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应该包括媒体多元化和传播内容与形式多元化。现代新闻受众已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媒体单一、传媒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状况,不再满足于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风格上的趋同性,而要求新闻传播内容丰富性、传播形式多样化、主持风格“独特性”。“说新闻”播报方式和主持风格的出现,正是满足了现代新闻受众求新、求活、求美的心理,而使受众倍感新鲜,易于接受。比如《南京零距离》面向省会南京,实现了与电视观众的“零距离”,被誉为“南京人的电视晚报”,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主持人孟飞在塑造着自己乃至这类节目主持人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和荧屏形象,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观众融为一体,或慷慨激昂,痛斥阴暗,或妙语连珠,一针见血。浓郁的平民色彩和主持风格,暗合了《南京零距离》做民生新闻的思路,并使主持人获得“市民的儿子”这一亲切的称呼或者美誉。牛群在《牛群冒号》中通过精心选取的纪实图片和富有“特性”的讲述,以真实生动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还原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不一样的体悟,面对紛繁喧嚣的现代社会,为我们找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角度,一种心灵感动,让人有所感悟。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2003年1月14日的第三条新闻,讲一个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发家致富的事情,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一个大牧场时,编辑在这里插入蒙古族音乐人滕格尔的音乐,给观众以恰到好处之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频率的“新闻聊聊吧”,索性把“闲聊”的招牌,高高挂在“新闻”的主题上。而电视主持人更是放下架子,手捏折扇,甚至把茶杯、茶壶摆到面前,纯以“说书人”的身份口吻闲聊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独特性特点。
(三)表达样式由“板”而“活”
姚喜双在《中国播音学》中总结了播音创作有“宣读式、播报式、讲述式、谈话式”等几种语言表达样式。其中,谈话式是“播音语言表达样式之一。语言表达亲切、生动、灵活、自然,交流感强,多用于主持人节目和对话等问题的播音”[4],概括指出了“说新闻”的“灵活性”特点。这种播报形式确也具有灵活性强、自由度大、交流感强、距离感近等优势。它的播报语言口语化、播报样态自由化、语体结构松散化、气息控制自然化、吐字发音生动化等,都是这种“灵活性”的具体体现,出现了交流式“说新闻”、评书式“说新闻”、直击式“说新闻”、评述式“说新闻”等,表达样式由“板”而“活”。这种多样化的形式满足了不同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比如1998年4月,凤凰卫视推出的《凤凰早班车》,它是国内第一个“说新闻”节目,主持人陈鲁豫自然也是开创“说新闻”先河的主持人。正如叶凤英教授在介绍陈鲁豫“说新闻”的情况时说:“陈鲁豫在‘说新闻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把播的形式改成说,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角色转换。她不是在念别人给她拟好的稿子,而是在说她自己的语言,她是选择新闻、提炼新闻、报道新闻的记者、编辑和主播。这种角色的转换已经把播新闻的播音员的角转换为记者、编辑的角色。[5]”《凤凰早班车》让陈鲁豫“说她自己的语言,她是选择新闻、提炼新闻、报道新闻的记者、编辑和主播”,其中这种角色的多样化、职责的丰富性,可以说一改新闻播音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而呈现出“说新闻”的亲和力和灵活性。
虽然“说新闻”具有上述一些特点或者优势,而且目前已经占据了某些新闻类节目的重要位置,但是也出现了一种趋势,认为“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唯一出路就是‘说新闻。[6]”我们不能完全赞同这种观点,“‘说新闻的确是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一种创新,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如果运用不当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对于新闻类节目的改革,我们不能一“说”了之。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视情况而定,不同类型的节目应该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同一类型的节目在不同时段、不同模板可采用不同的播报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条新闻可采用不同的播报方式。只有这样,新闻播音才会不再“播音腔”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也才会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额尔敦.说新闻,一种新型播报方式[J/OL].中国播音主持网,http://www.byzc.com/zhuanye/BoYinLunWen/1736.html,2008-09-10.
[2] 张颂.关于新闻传播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七[J].现代传播,1998(4).
[3] 田宏光.浅谈“播新闻”与“说新闻”[J].当代电视,2006(12).
[4] 《中国播音学》编委会.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5] 毕一鸣.“说新闻”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传播,2003(1).
[6] 张晓克.“播”新闻与“说”新闻可以共存共荣[J].今传媒,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