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齐贵
梧桐,树干高大,根深叶茂,人见人爱。如果媲美,它不逊于多数人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和茅盾笔下极不平凡的白杨;倘若为树木投票排名,我将郑重地把第一票投给梧桐。
敬畏梧桐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由衷地发出“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等礼赞和歌吟。
梧桐是林木中的骄子,的确值得称赞。它深受气候适宜城市的垂青,被人们视为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
且说那猪耳朵样的叶,绿迷彩般的皮,让人一看就有好感,连动物也亲近三分。据古代传说,凤凰个性独特,非梧桐树不栖。于是,“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
若道梧桐的价值,可谓材尽其用。它的树皮可用于造纸和做绳索;种子可食用,亦可榨油;叶、花、果、根可药用,治腹泻、疝气、须发早白,有清热解毒,去湿健脾的功效;木材宜制乐器和家具。
更不用说在夏天,梧桐浓荫匝地,枝叶像一把太阳伞挡住炎炎烈日,令人心生惬意,流连忘返。初尝这种感觉是2001年盛夏,我到大连陆军学院参加专升本入学考试。一进大门,不到80米就步入浓荫长廊,闷热的气温立即凉爽了很多。我是南方人,怕热,对这样的绿荫地格外亲近。我瞅了瞅树干,高大魁梧,向上直升,气势昂扬,最大的需两人伸手合抱才能围住,最小的也有洗脸口那么粗,估计这就是基层部队干部常夸陆院的梧桐。
在新闻敏感意识的激活下,我请教树荫下修花草的花匠:“大伯,早就听说大连陆军学院军事技术、作风修养、人文环境在全军有名,现在看的确名不虚传。这些好看的树就是梧桐吧,你能介绍它的来历吗?”他看了我一下,不加思索地说:“对,是梧桐。以前大连的行道树多为白杨,但它根系浅,不耐涝,而大连风大雨多,白杨常被吹倒。梧桐树就不同,无论风吹雨打,总是岿然挺拔,精神奕奕……”大伯的回答引起了共鸣,我们沈阳部队里栽的白杨树,也常有被风雨吹倒的。看来,梧桐比白杨的根钻得深、扎得牢。从那时起,我对梧桐深深的扎根精神日渐敬仰起来。
那年九月,我很荣幸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来到南京政治学院学习,看到校园主道边也栽有梧桐树。南京是个火炉城市,广大学员对梧桐树荫依恋的情愫更为浓厚,课余饭后总是在梧桐树下学习、散步、聊天。
也许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每次漫步林荫道,我就产生联想,并赋予人格化。想松树就忆起志士,想修竹就忆起隐者,想芭蕉就忆起美人,想白杨就忆起农民……而梧桐呢,越品越觉得像我们这些充满智慧、抱负,但仍显稚嫩的军校学员,其求生存的本能就像学员求知若渴的精神,在为今后驰骋军事舞台深扎根系。我不禁感慨,梧桐如此,学员亦然。根系不牢,生命危在旦夕呀,从细微说,就是个人前途命运必渺茫;从大处讲,就是国家社稷江山必危殆。翻开历史,我们发现东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还有“太平天国起义”、国民政府不都是因为根系不牢,最终衰败于南京吗?
我还常想,水乡垂柳虽然婀娜,山间桃李虽然绚丽,但这些只是一种外表美,不能给人以力量。而梧桐却不同,那些数目繁多、重重叠叠的叶子,不仅给人好看的印象,还给人以启发、深思、勇气,就像学院教员传道授业解惑一样,激励青年学子天天向上。从这个角度来诠释,我想这是学院乐于栽种梧桐的最佳初衷吧!于是,我非常敬畏梧桐那种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不屈服于挑战、勇于向上求生存的扎根精神。
是呀,每名军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像梧桐一样,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茁壮地生长,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贡献出自己所有的精力,甚至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因为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越来越多,军队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时刻在世界军事舞台亮剑显威,永不言败!
在南京政院的两年学习中,我无时不受到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陶冶,就像梧桐的根系扎根土壤一样,早已融入我生命的血液,渗进我理想的骨髓。去年初,我被提拔到大连在8年前由陆军学院精简为某基地的机关工作。报到那天,一进单位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阔别已久的梧桐。震憾的是,机关楼后长廊路一侧的梧桐,都从脖子齐刷刷地锯了,秃秃的树桩大小不一,有的像伤员一样被包扎,有的痊愈生出细枝。一阵风吹来,仿佛能听到它们忧伤的低语和痛苦的呻吟。
我问随行的同事:“多好的梧桐呀,咋变成这样呢?”
他说:“道边砌的防护墙阻碍了梧桐树根的生长,水分到不了树枝,基本上是半死不活的,唯一拯救的方法是锯掉树枝让它们劫后重生,等树根扎深后会恢复以往的青春。”
听了解释,我若有所悟。小树虽众,但长大成材的毕竟少数。人才的成长规律也像树木一样,务必从幼苗起,历经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摧残,最终以年轮见证能力、资历和经验。
我又问同事:“咱们学院以前培养了多少学员,有多少人成才,统计过吗?”
“据史料记载,学院成立55年来,共为部队培养各类学员6万多名,他们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建功立业,成为部队基层建设的骨干,许多同志相继走上军师团领导岗位,并有40多人成长为共和国将军。”他一口气回答。
听着介绍,我自觉欣慰起来,仿佛看到眼前一棵棵长得高大、粗壮的梧桐,就是学院培养栋梁之才的身影。古人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学院变成了基地,职能削弱了,但培养人才的宗旨仍任重道远,深厚的文化底蕴仍薪火相传。我深信:有如此文脉传承,有如此精神激励,有如此人才攀登,基地摇篮中,将来一定会培育更多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