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独鹃
姜木匠忽然发现儿子怕血,这使他有办法催促儿子练习弹钢琴了。那一天,姜木匠边磨刨刃边催儿子去弹琴。但姜木匠连叫了三声,儿子却没动,小家伙正用铅笔往木板上画着什么。姜木匠喊第四声时,他的大拇指被锋利的刨刃划出了血。姜木匠慌忙用嘴去吮,儿子见了就放下手中的铅笔,愣愣地瞅,然后就乖乖地弹琴去了。这下姜木匠省了不少口舌,不然他有可能再喊五、六声……最后楞把儿子揪到钢琴前,再替他打开琴盖,逼着他翻开琴谱……总之要费好多事的。姜木匠发现自打儿子学习弹钢琴以来,还是头一次这样自觉。姜木匠就想,如果儿子见到流血就去弹琴,那真是妙极了,要比打孩子的办法强得多。儿子挨打后自然会去弹琴,但效果不佳。儿子一边呜咽,一边按键,泪眼模糊,常把谱子搞错。姜木匠就决定用流血的办法督促儿子弹钢琴。
姜木匠不想让儿子跟自己学木匠,尽管这门手艺已经在他家传了好几代了。现在各种新潮家具应接不暇,家具城在市里有好几家,祖传的木匠手艺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了。姜木匠用了全部积蓄给儿子买了一架钢琴。姜木匠是在一位音乐教授家打橱柜时听说钢琴是贵族乐器的,他决定让儿子学弹钢琴……姜木匠慢慢拿出刨刃走到儿子身边,儿子正专心做一把手枪,小兵张嘎那种。姜木匠从儿子手中夺过了手枪,将刨刃立在自己的左臂上,说:从现在起,让你去弹钢琴,你就要认真地去练,不然,这东西就要割爸爸的肉了。儿子不懂老子的话,只管去抢那把手枪。姜木匠见儿子仍不动地方,真就在刨刃上用了力,鲜红的血立刻淌下来了。开始儿子只是愣愣地看,接着就杀猪般地奔向钢琴。姜木匠用湿毛巾擦去左臂上的血,站在儿子身后欣赏他弹琴。琴键上两只小手不停地跑动,时而腾出一只手抹去面颊上的眼泪。姜木匠就拍拍儿子的肩膀,说:以后让你弹,你立马就要弹,不要……儿子突然转过身来,握着拳头吼道:不弹!不弹!永远不弹啦!这是姜木匠完全没有料到的事,愤怒的火焰直冲到他的脑瓜门。姜木匠转身操起一根桌腿粗的方木,狠狠地朝钢琴砸下去。这回儿子吓傻了,蜷曲着身子躲到墙角发抖。姜木匠没有打儿子,却连续向钢琴猛劈,直至孩子妈跑进来。钢琴表面木板均已零碎,孩子妈心疼地坐在地上大哭……钢琴不能再学下去了,姜木匠承认自己做了一个钢琴梦。待冷静下来一算,一年多来仅学费一项就花掉两千人民币。姜木匠决定卖掉砸坏的钢琴,价格多少不妨,免得看见它生气。星期六晚上,姜木匠就领来了买主,但给的价钱实在可怜,尽管姜木匠连说,里面的机器没坏。买主却只给三千元,多一分不要。
第二天下班,姜木匠连澡都没来得及冲就坐着买主开来的汽车回家拉琴了。姜木匠推开屋门,一个奇迹出现了:一架完好无损的钢琴立在那里。姜木匠惊呆了,买琴人惊呆了,只有木匠妻在一边微微地笑。她告诉姜木匠,钢琴是儿子修复的……姜木匠弯下腰用那双粗糙的手抚摩着钢琴,最后走到儿子身边,抱起他的头猛烈地亲起来。那买琴人在一边问:他是你儿子?姜木匠骄傲地说:是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只有十二岁!
香火太盛
王友顺先生是我老家三桥镇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就能给人治病,你信不信?记得有一次,他邻居家的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就捋着头发哄他,好孩子,别怕哩,咱家请王友顺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哭叫声变小,孩子气息慢慢匀细,竟睡着了。
还有一回,有一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烧土豆,又喝了些凉水。不一会儿就发作起来,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一口气吸进去,竟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凸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道,好了,好了,王友顺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王友顺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那半大少年却将一口气痛痛快快地吐出来,顿时肚子就好受多了。
关于王友顺先生的这类传说很多:说他前一年路过兴隆镇,听见一户人家号啕哭丧。王先生进屋一看,人已经断了气,穿好了寿衣躺在门板上。王先生说还有救,忙熬了一罐草药,撬开了牙关灌将进去。门板上的人立刻就睁开了双眼;又说,王先生去年出远门,在去傅家店途中撞见了一群披麻戴孝的抬棺人。王先生就朝滴在地上的血迹看了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忙叫开棺急救。原来,这是一位难产的孕妇,幸得王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王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这样传来传去,王友顺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还是当着王先生的面说的。王先生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给面前的病人诊治。但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人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着一大土碗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人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土碗“啪”的一声跳下来,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王郎中若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王先生低头看看那青年人,脸色突变,让人赶紧找那青年人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赶到,青年人已经瘫软死去——事后,王先生解释说,那个青年人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是把肚肠挣断了;又因地处偏僻的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王友顺先生体恤民情,替人们治好了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平民百姓,王先生就挥一挥手,说,算了吧,你要真过意不去,有空时就送几只斑鸪来。
斑鸪是我们乡下常见的野鸟,喜好在野地里用爪子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王友顺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的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一口水都不喝,照样挥一挥手,就走人了。多少人被王友顺先生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祷,说,好人啊,但愿王郎中长命百岁!
可是,王友顺先生只活到了六十岁。王先生患的是当地人俗称的嗝食症,就是不能吃饭。得过王友顺先生恩惠的乡下人说,怕是斑鸪吃多了——斑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就积存了毒素。人偶尔尝个新鲜还可以,吃得多了,情况就不妙了。王友顺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平民百姓看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日积月累,就中毒了。王友顺先生本来是能治嗝食症的,他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得这种病的患者都是由他治愈的。王友顺先生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全了药,水煎好了,一口气喝下去,却一点不剩地吐出来。再添上一碗,硬灌下去,泼剌一声响,全部喷射出来。王友顺先生把头摇了摇,叹了一口气,说,罢了,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是香火太盛了,熏黑偶像。罢了。王友顺先生一天天瘦下去,最后瘦成了一根榛柴似的,只剩下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
责任编辑/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