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英
一、巧妙处理意外,成就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而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处理课堂出现的意外,需要教师的素养与机智。当这些“意外”得到妥善处理后,可以减少时间消耗,增加课堂的有效生成,成就课堂的高效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正当教师准备开讲时,下面就有同学在嚷:“老师,××肚子痛,还在上厕所呢,他让我请一会儿假!”其他学生听了,一下子都笑了。这时教师随机应变反问道:“一会是多久呢?”那位叫嚷的同学顿时哑口无言。随后教师又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就让我们等这位同学一会儿时间吧!如果要计算这一会儿你们说应该使用什么时间单位最恰当呢?”同学们一听,议论纷纷,有的说用分钟,有的说用秒。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电子钟,说:“现在就让我们用电子钟给这位同学计时吧!”于是,“1秒、2秒、3秒……”当同学们数到第46秒时,这位同学才匆匆走进教室。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了解了“秒”的概念,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可见,意外虽然不可预料,但可以有巧妙的应对策略。
二、源自童真视觉,不妨欲擒故纵
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教师让学生在一幅高12格的统计图上表示“喜欢小猴的有8人”,学生顺利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表示出“喜欢小狗的有19人”。多数学生采用了“先涂满12格,再往旁边涂7格”的方法,交流时不管教师如何暗示,引导,学生始终认为这种方法“整齐”“美观”“漂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预设(也是教材编排的)“以1当2”的方法便遭遇“难产”尴尬。其实,教师事先料到会有学生采用“12+7”,但没想到多数学生用此法,并“立场坚定”。细加分析,“12+7”涂法广受认同,完全合乎情理。在二年级学生看来,既然19格不能在一列中涂完,那肯定是先涂满一列在补足7格。由于缺乏认知冲突,学生大多没有探究欲望。
课堂意外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师生双方思维方式的客观差异。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原始体验,并及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延续自己的个性思路,经历“此路不通”的认知冲突,萌生“另寻他路”的想法。
回到案例,在交流“12+7”涂法后,教师可这样启发:“把19格分成12格和7格来涂,的确能顺利解决问题。不过,如果喜欢小狗的人数是26,那该怎么涂呢?按照原来的方法,学生会把26分解成12+12+2来涂。这样一来限于统计图布局,最后2格必定涂到“小乌龟”的“地盘”上,这显然不合适。于是,“12+”涂法的局限性便浮出水面。随后,教师可继续引导:“看来为了保证统计图信息清楚,我们应该尽量在一列中涂完某个数量。如果一列的格子很多,不止12格,那就好办了。谁能想办法,让统计图一列有更多格子?”有学生想到,把原有的方格再次细分,1格表示2人,甚至3人……这样,本课“以1当2”的思路原型便凸显出来,这样的教学引导,既尊重“意外”,又欲擒故纵,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有效深入。
三、巧妙化解尴尬,呈现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对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对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往往会心存不悦,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抓住这一珍贵资源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显而易见,同时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会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机智教师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2:“不,知识是射线,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说:“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一些知识。”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随时准备着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