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智
摘要: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当代名人雕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名人雕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和生活中。为了更好的表达在名人雕塑所传达的精神和情感,本文将从四方面对名人创作的构成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当代名人雕塑;创作研究;创作构成
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雕塑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在西方等国家雕塑的历史极为悠久,出现了很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古希腊的米隆所创作的《掷铁饼者》、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等等。而名人雕塑则贯穿在整个雕塑艺术的始末并且引领整个雕塑行业。然而与一般的雕塑不同的是,名人雕塑所刻画的人物都是有思想、有感染力的动物,而且这些名人往往对改造世界和引导人们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名人创作时要把握好创作的要点。本文结合实际的创作过程将从名人雕塑的精神把握、所采用的形式语言、对客体形态的处理、与创作者的关系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在进行带当代名人雕塑时的创作构成,在进行当代名人雕塑创作时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分开来研究。
1 把握名人肖像的内在精神
“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是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辞海》当中其解释是:“‘精神是一个哲学名词,指人的内在的实质。”黑格尔曾经说过,“精神”是一種能够体现出人的理性和实践性思想的观念。精神既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表达,也是一种具有内在的实践性的行为表现方式。用一句话来解释,可以将精神的意义总结为“自在而又自为地存在着的本质”。在名人肖像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历史证明,能让名人肖像作品表现出名人的理性和实践性,即其精气神的作品,才是能震撼人心的。名人肖像作品创作时要全面地、深刻地掌握住名人人物形象的灵魂,只有把握好了名人人物形象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的体现名人人物的本质特性,在创作时还要考虑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域环境特点,也要融入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的共同的精神面貌,因为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肯定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作品当中。
精神是人的魂,如果人没有了魂,那么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名人肖像雕塑更是讲究精神,如果名人肖像雕塑没有了其所代表的名人的精神,那么这尊雕塑就如同破铜烂铁,毫无价值可言。精神给予了名人肖像雕塑生命,只有牢牢地抓住名人的内在精神,才能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被客观的繁文缛节羁绊,才能正在的做到物被己用,才能够在创作时雕刻出有新意的作品。在名人肖像的雕塑作品当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像》,其的成功正是由于罗丹洞察到了巴尔扎克那深邃的灵魂,及其和时代迥异的个性,经过多次改稿,甚至被大众认作是离经叛道,但是罗丹依旧坚持,勇敢面对,也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不屈不饶、敢于创新的精神,罗丹才最终将巴尔扎克的人物形象通过裹着的睡袍处理得如古树的虬干一般,这样的处理让作品有着强大的内含,让巴尔扎克那潜涌的内势在稍稍仰起的头部迸发,巴尔扎克头发散落犹如狮子般慑人,这些特点都是结合了巴尔扎克精神的。正因为抓住了巴尔扎克人物形象的内在的精神,才使的《巴尔扎克像》成为惊世之作。
2 名人肖像采用的形式语言
在名人肖像创作时内在精神是人物形象的形态语言。名人肖像与内在精神的关系就如同人的面貌与言行一样,内在精神是可以将人的灵魂表露出来,这种灵魂一旦被创作出来,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名人肖像雕塑的形式语言包括形、体、空、点、线、面、肌理、色泽等众多可视要素。观察名人肖像雕塑作品后不难看出,古埃及国王、王后雕塑、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罗丹的肖像,再到布朗基西创作的《波加尼小姐像》,形式语言在名人肖像当中的演化令名人肖像雕塑变得异彩纷呈,这样富有变化的作品吸引了大家去欣赏、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精神是名人肖像雕塑作品的灵魂,形式语言是名人肖像雕塑作品的筋骨与皮肉,名人肖像雕塑作品只有充分把握好了人物的形式语言,才能将人物雕塑打造的风格鲜明、有血有肉。形式语言决定了作者作品的好坏,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技巧。设想罗丹在《巴尔扎克像》当中如果没有大胆的进行形式处理,这么能过让巴尔扎克像这么久以来一直被世人所歌颂。正如“艺术应该让观众吃惊,使他们出乎意料,要不断变化,才能有创造并能取得进展。”所说,只有把握了人物肖像内在精神后大胆尝试,才能寻找到最适合名人肖像的形式语言。
3 名人肖像客体形态的处理
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有着自己的个人特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身材、相貌、发型以及衣着喜好,名人肖像雕塑创作时自然是不能脱离这些人所固有的特征的,并且名人肖像雕塑创作时还要依循人物的生活习性、职业特点和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特点,只有通过对这些人物特有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的研究,作者才可以在人物肖像创作时获得更为具体的、详尽的信息,才能发现人物的不同特质,这样才能让人物肖像雕塑最终变的更有代表性。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像》之前,不仅仅只是研读了大量巴尔扎克的著作,还详细的研究了巴尔扎克的具体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并且罗丹甚至还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去旅行,沿着巴尔扎克成长的街道去感受巴尔扎克成长的环境,实地去考察了当地人的体型等各方面特点,在那个资源有限的年代,罗丹甚至还通过与巴尔扎克同期的文学家们著作当有关巴尔扎克的信息来研究其容貌。这些丰富资料,为罗丹雕塑巴尔扎克雕像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奠定了物质基础。
4 名人肖像与创作者的关系
名人肖像创作不仅仅只单纯表现人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其鲜明精神形象,更是创作者本身情感表露。精神把握的是否准确是创作者在名人肖像雕塑创作过程当中成败的关键,而创作者往往对自己所要表现的人物有一个来自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创作者对人物的认识深度,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生活阅历,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努力总结后慢慢积累。创作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是关乎名人肖像雕塑成败的。除了创作者对人物的认识深度意外,创作者还要尽可能多的熟悉人物的资料,充分了解人物各方面情况。罗丹创作《巴尔扎克像》经过了七年的潜心研究与艰苦劳作。其承受着自己艺术语言与当时时代相背离的所有压力。总之,创作者对人物的主观情绪和审美表现,以及作品为其带来各方面压力后,其心态的变化都是会影响名人雕塑创作的。
5 总结
名人肖像雕塑的创作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在作品的实际创作过程当中,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和途径,因为作品的每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部分不是各自为政的,是相互关联的。名人肖像雕塑作品的每个环节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内在精神,才能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被客观的繁文缛节羁绊,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式语言,才能将人物雕塑打造的风格鲜明、有血有肉。名人肖像精神决定了名人肖像的形式语言的风格,名人肖像的形式语言也让其精神成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形态。
参考文献:
[1]杨宏志.再谈中西方绘画美学的比较及差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2] 席秀良.关于雕塑创作在材料选择方面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3] 杭挥天.西安地域文化载体之城市雕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