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鸿良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使用,信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办人们重视,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各种活动,从而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关键词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素养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和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三个方面。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主要包括纯粹的数据信息和各种功能文件信息两大类。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而对各种功能文件的保护,终端安全很重要。终端安全,主要解决微机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一般的安全功能如下:(1)基于口令和密码算法的身份验证,防止非法使用机器;(2)自主和强制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访问文件;(3)多级权限管理,防止越权操作;(4)存储设备安全管理,防止非法软盘拷贝和硬盘启动;(5)数据和程序代码加密存储,防止信息被窃;(6)预防病毒和黑客,防止病毒和黑客侵袭;(7)严格的审计跟踪,便于追查责任事故。
2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银行存款的通存通兑和异地存取款,上网冲浪,网上购物和网上交易等无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在计算机和网络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它也附加了一些条件(有时还会是麻烦)。如今人们口袋里的现金少了,各种各样的卡多了,如银行信用卡、医疗社保卡、工资卡等等。这些卡确实使我们方便了许多,但就因为这些卡方便到了在人们使用它们时计算机系统只认持卡人而不辨卡的真正主人的地步,为此我们(卡的真正主人)为了卡的安全(确切地说是为了卡上的我们的信息的安全)不得不为各种卡设置密码。这就是一个信息的安全问题,我们设置各种密码就是为了我们的信息的安全。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保护电脑里的文件,我们会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比如,设置开机密码、进入电脑系统要求账号和密码、在电脑上安装防杀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病毒、网络攻击以及网络犯罪迅速达到空前猖獗的程度,今天的病毒已能在十几分钟内迅速传遍全球,能在瞬间扰乱全球经济。网络安全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黑客入侵和计算机病毒正威胁着企业的正常运作。病毒对计算机信息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病毒几乎成了网络世界的毒瘤,1997年,病毒共造成30亿美元的损失,2001年达到129亿美元,2002年是200亿美元,2003年更是超过了280亿美元。
3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现有的电脑设备和校园网的环境,对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教学。
首先请社会上相关专业的专家作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报告,通过对国内外的信息安全的事例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利用讲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绍有关电脑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在平时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就信息安全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学习。如在学习计算机有关文件的存储时,每次都要求学生把练习存放在磁盘上,学期结束就以磁盘上的所有作业(数据文件)为依据进行考核。因为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放在了磁盘上,所以磁盘上数据或信息的安全就至关重要了,有时会发现有的同学的磁盘上什么也没有或有的学生磁盘上的文件打不开或计算机指示磁盘无法使用。针对这些问题除了进行个别学生的教育外,我们反复要求学生要注意文件的保存和文件的保护。这使得学生既学会如何把每次的作业保存在磁盘上,又学会如何保护好整个磁盘上的数据文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目的。在学生进入网络教室要使用计算机时,首先要用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而只有账号和密码都正确时才能进入计算机进行电脑的操作学习。开始学生有一些不习惯,有时不是忘了账号就是因密码不对而进不了电脑,这时只能到教师那里去再接受一次教学,然后获得一个新的密码。这样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和努力(或重视),最后学生都能利用账号和密码顺利进入电脑进行操作学习,同时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在互联的网络环境下,当学生打开电脑后,他们会发现点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可以看到别的电脑,但有的电脑上的东西他们能访问,而有的电脑因需要输入密码而不能访问。这时,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于是我们针对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和保护展开学习和研究,如什么时候用只读属性、什么时候用修改属性、什么时候用完全属性等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去加深对共享信息安全的理解。平时,我们教师的教案及学生的练习都是以教师机共享的方式让学生访问或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而在打开教师的共享文件夹时都要求输入密码。而当学生做完练习后,我们也是采用学生上传的方式把做完的练习上传到教师机上的以学生的姓名命名的文件夹中。但是,当有一次有一位同学到教师机上去把自己上一节课的练习下载时,发现已经做了几节课的文件被人删除了,这时我们针对这个问题首先不是追究谁做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文件被删除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来防止文件被别人打开和删除。讨论的结果是老师再一次“传授密招”,从而学会文件的保护。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利用专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就“上网安全”、“电脑病毒”和“黑客”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从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角度来进行讨论,进而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实用工具,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上网”实际上就等于把自己在大范围公开曝光,亦得,亦失,亦患,都在难测之中。因我们的学生缺乏社会交际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上网时必须把信息的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网时至少不要把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QQ号、照片等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公开信息,提供给闲聊屋或公告栏等。要学生注意自己信息的安全,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实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首先意识到信息有安全的问题,进而意识到自己的信息需要安全保护,从而让学生自发要求知道如何来保护个人信息,最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习惯。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但这种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引导下,通过后天培养与自身努力获取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认识版权标识到学会检索信息,从怎样解决问题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都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获得了解与训练。
参考文献
[1] 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指导(配套光盘).教育科学电子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