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鹏
摘要:
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模特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模特作为一种急先锋,它集中的反映着大众的审美注意力和想象力。模特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模特是当代生活方式的诠释,甚至可能是启动者,他们不仅代表服装艺术,也代表社会对现实美的把握。他们又随着设计风格的转变来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审美,通过现在设计的的发展和社会背景,总结出模特的角色改变。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模特;角色;审美
在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模特作为一种急先锋,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一些人,表演不仅反映模特个人对美的感受,他们的魅力是属于全世界的,集中的反映着大众的审美注意力和想象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模特是当代生活方式的诠释,甚至可能是启动者,他们不仅代表服装艺术,也代表社会对现实美的把握。他们又是怎样随着设计风格的转变来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审美的呢?
1914年,第一场由真人表演的时装秀在芝加哥举行。在当时,时装模特并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不是女性所应当从事的职业,大多数模特其实都是有商店推销员、歌舞女郎和兼职演员来充当的。出生于瑞典的Lisa Fonssagrieves是当时最杰出的模特之一。她那令人过目不忘的美貌及优雅的举止使得她一举跻身超模的行列。并在二三十年代成为传奇。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们渐渐开始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与千篇一律开始厌烦,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元素,在这一时期,带有强烈个人风格和辨识度的Jean Patchett成了新的时代的宠儿,他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顶级模特。她的标志就是她右眼上方的美人痣。她那苍白、略施粉黛的脸盘,弯曲如钩的眉毛,纤细的柔腰,以及空灵的表情勾勒出当时人们最为中意的美人。那时,模特每小时收入是25美元。20世纪70年代末,Cheryl Tiegs将美国加州女孩健康的小麦色带入了时尚界。她为楔特们开拓出了许可销鲁的道路。1980~1989年,年仅14岁的Brooke Shields出现在《时尚》杂志成年版的封面上,把娃娃脍带进了名模中。也引领了模特年轻化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末,模特业界发生了重大的细分化变革。小型的模特经纪人公司着力于卓尔不群的特质模特开发,而大型公司则将旗下的模特按年龄、身高、样貌分门别类。今天,模特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的、日进斗金的全球化行业。
如果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21世纪最初十年人们的审美观,那就是没有标准。中性美、非主流、整形热,她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
随着设计的发展,模特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不仅要能够完全展示设计师的意图,更要体现出一种审美,走在时代的前列去引领一个时期的潮流,模特越来越多的要求不仅是外表和身材的优秀,更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感觉和时尚敏锐,去淋漓尽致的表现任何需要表现的东西,去传达一种审美,一种宣言。模特的角色和审美变化主要有一下几点:
1.模特要求的改变。模特需要头颅极其小,超长腿,肩宽,丰乳肥臀的形状才可以入行。除了对于身材的严格要求以外,模特的选取更多的关注模特的内在和模特表现出来的气质,个性化,特异性,还需要模特深刻理解要表达的东西,然后利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去诠释作品的味道和属性。高学历模特已屡见不鲜。
2.模特地位的转变。Linda Evangelista以那句出名的经典的拜金主义宣言闻名于世:“少于一万美元一天,我们不起床(We dont wake up for less than $10,000 a day)。”这句话直接造就了超模的概念的诞生。除了在薪酬方面的转变之外,模特的社会地位也已越来越高,模特已真正成为时尚最前沿的一群人,致使很多女孩子向往不已。
3.模特人群的转变。当今主流的超级模特现状还是以白人为主,而在以白人主宰的时尚世界里,一场秀中固定的一两个黑人和亚洲人的名额永远在向全世界不断证明着白人的权势。这当然有其历史的原因,一些国际一线品牌大多为欧美所创造,随着亚洲市场对于奢侈品牌的重要性日渐提升,亚洲面孔成为国际时尚产业中愈发重要的组成部分
4.模特年龄的转变。“低龄”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有业内媒体做过统计,在众多模特大赛的获奖选手中,年龄不满18岁的选手所占比例高得惊人,而在这些低龄选手之中,能够成功签约经纪公司的高达90%。
5.模特审美的改变。从标准的古典的传统美人,到开始启用身材平平的模特,有雀斑的模特,到门牙有缝的模特,模特的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模特要尽量吸引大众的眼光,以达到宣传和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另一方面,大众在看腻了一些标准美人之后的审美疲劳促使有个性有特点甚至有缺陷的模特产生,他们不但没有使人厌烦,反而让人们感到一种新鲜感,一些特点更能符合所要表达的东西,更容易被大众印象深刻。
模特角色的转变已让模特在时尚界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模特的审美也在不断的变化,带给大众一次次的视觉惊艳,睁大眼睛,共同期待模特的一次次转变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朱存明.美的根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叶知秋.纯粹美学的视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庞薰琹.论艺术·设计·美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6]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7]梁梅.意大利设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8]李佩玲.和风赏花幕:日本设计美学的演绎.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