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传统女红文化的美育价值

2013-04-29 00:44:03肖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女红美育民族

肖淮

摘要:

中国传统女红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将女红艺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体现在学校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键词:女红艺术;美育价值

女红(女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将它作为一门“文化”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却是近20年的事情。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关中国传统女红艺术的研究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除了对已形成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探讨之外,也开辟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女红文化研究成为交叉学科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论著有张道一先生的 《中国的女红文化—母亲的艺术》[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该著作从狭义和广义上定义了女红艺术的范指,并指出中国女红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遮蔽的美丽——中国女红文化》[2](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胡平博士在该著作中对女红文化作了全景式的扫描,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构架了女红文化理论的叙述方式。《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3](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作者潘建华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女红艺术,强调中国女红是女性群体生命情感的象征,亦是一部生存艺术史。

从现有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学者对中国传统女红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分类研究和地域性研究三个层面,而对于传统女红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今还少有论著。将传统女红特有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创作手法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开展适宜的审美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归属感,对于生活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潘鲁生曾经指出:“其实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包括手工制作都可以加入到我们的课程当中,特别是民间艺术。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了解和认知”[4]。传统女红艺术自身具有朴素和谐的审美特征,是群众自由表达淳朴情感和美好意愿的审美创造物。发挥传统女红艺术的美育载体功效,将女红艺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体现在教学中,满足个体美育需求。

传统女红艺术的美育价值主要表现为:1.具有寄意托情的作用,在拜神祭祖、人生礼仪、节令习俗、文艺游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女红是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用一针一线“穿连”出的和谐美满的生活画卷,是人民大众表达美好愿望, 期盼美满生活的外在显性形态。传统女红艺术无不与“吉祥”的主题表达有关, 凝结着大众真诚善良的意愿,“真、善、美”通过传统女红艺术多姿多彩的形式, 真实和谐地显现出来。2.造就民众乐观的生活态度, 补偿心理平衡需要。传统女红艺术是劳动大众为满足自己内在情感和精神需要而创造出的艺术品。当实际生活不能尽如人意时, 创制艺术品成为一种补偿方式, 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结构中,生活生产资料相对匮乏。此外,女性“从属”的社会地位性质,也促使她们需要以特有的女性艺术的创作方式来渲泄烦闷的情绪,营造欢乐的气氛。因此,传统女红艺术中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息,同时也是广大女性坚强乐观精神的写照。3.凝结民族精神, 和谐社会关系。女红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群体精神的沉淀。传统女红艺术中“吉祥”意象主题和多样统一的造型样式以及精美的工艺风格, 不仅是本民族群体精神的体现,人们也凭籍传统女红艺术来传达友好和善的情谊。如常见的龙凤与团花图案, 展现的是团结和睦的期盼;梅兰竹菊显示着高风亮节的气质;羊(祥)、宝瓶(保平安),流露的是期盼社会安宁和生活太平的心态。总之,不论是动物、人物之类的具象图案,还是“万字文”、“盘长结”之类的抽象图形,都表现出特有的中华民族文化, 显示了作为中华民族同心同德的群体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我肯定, 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

传统女红艺术以广泛的题材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极具人情味的造型,喜庆热烈的色彩、无限美好的意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解读性和普适性,它的信息受众囊括了全民族范围。它独特的视觉魅力体现出的丰富寓意性、象征性的审美特征和喜庆热闹的装饰美感,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建构性和选择性的艺术媒介,从中不仅可以探寻自己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方法,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师生的目光穿越校园的围墙,具备更为宽广的社会发展的视野,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因为女红文化本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是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的女红文化—母亲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平.遮蔽的美丽——中国女红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潘建华.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潘鲁生.民艺回到民间去[J].中华手工.2008(05)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

猜你喜欢
女红美育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国女红艺术的造物法则与美学理想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文化传承视域下师范院校女红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为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