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感知音乐所富含的内在之美,激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 艺术美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之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之美,对丰富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生活环境中事物的感知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构建新教学模式,激发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要特征,严重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进行模式的变革更新,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为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例如,在讲授简谱常用记号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其涵义、形状、书写方法,只能给学生一时的记忆,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但通过相关学科,如美术中的绘画形式,把相关记号进行优化组合,勾画成一幅图画,这样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深刻。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槟榔榄树下摇网床》时,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围绕主题意境,自行设计一幅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的笔下,从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到歌曲应以轻柔、优美、舒缓的声音进行表现。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激发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优化重组,在鉴赏中激发创新
教学内容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教师在鉴赏乐曲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会听赏,而且还要通过积极联想,运用视觉、触觉去感受,将所联想到的形象进行表达,激发学生创新。在教学时,笔者采用按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体裁进行组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比较、鉴别来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像茉莉花一课,将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歌剧《图兰多特》中的《茉莉花》、萨克斯曲《茉莉花》组合,通过比较、分析、实唱,让学生感受、体验、鉴别不同作品的独特美。对同一体裁作品的组合进行鉴赏,如进行曲这一体裁,将中外经典之作《拉得斯基进行曲》《军队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加以组合,让学生在领略不同进行曲的同时,体会这一体裁的特点与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法,在实践中引发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忽视因材施教,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更新教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创新。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和创造,使他们在智、情、意、行中得以协调和谐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1.启发式与问答式兼备
在以往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教,失去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受阻,失去了拓展的空间。教师在教唱歌曲时,一堂课上只是教师教一句,学生跟唱一句,成为地道的“满堂灌”。笔者在讲授三和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其音色性质,先让学生听辩大小三和弦的音色,然后通过大小三和弦音响效果的辨别,运用相应的颜色,如白色或红色代表明亮,用灰色或紫色代表暗淡。前者表示大三和弦,后者表示小三和弦。然后通过表现三和弦,创编成三声部,再通过乐曲伴奏、乐器演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实践中完成讲授
在鉴赏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回顾电影《卧虎藏龙》的场景音乐,激起学生渴望感受作品欲望。然后提出问题:作品是借助什么完成的?运用了哪些乐器?作品的意境表现形式如何?听赏后留给人们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其次播放作品的录音资料,学生边听音乐老师边提示,结束听赏后将学生分组小议,再由各组代表谈感受,教师归纳板书。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实践,利用沙、豆、纸等物品,编创音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对现有事物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事物。在音乐教育中,其方法不拘一格,是多样化的,教师要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体系,更好地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