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13-04-29 20:44朱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汉白玉雕塑家雕塑

朱明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艺术大师都无不重视兴趣在科学实践与艺术创作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于是,我比较推崇如钟志源这样的雕塑艺术家。他在雕塑艺术道路上每向前走一步,都与其对雕塑的浓厚兴趣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通往雕塑艺术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有自信,越走越有成就感!

翻开钟志源的艺术履历,我们可以发现,他有着与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家不一样的发展轨迹……

他深情地回忆道:其实,我也考过广州美术学院,只不过当时,我考的是国画系,而不是雕塑系。要知道,我那时候是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民间积压了大量的莘莘学子,我与他们比起来,肯定是竞争不过的,而且最终的结果,高考自然也就是名落孙山了。也许,我跟雕塑注定结下这不解之缘吧!

其实,高考之前,钟志源就已经通过熟人引荐,成为了当时就已经很有名气的雕塑家唐大禧的学生。现在看来,虽然当时没有一开始接触过雕塑,但是能跟雕塑家学习素描,打下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对于钟志源来说,也是弥足的珍贵!

因为要谋生的需要,随后1978年的国考,钟志源没有参加。同样,就在这一年,他做了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从学画国画改成学雕塑。“那段时间,跟唐大禧老师接触了很多,经常跑到唐老师在雕塑院的工作室里去玩玩看看。耳濡目染之下,也吊起了我对学习雕塑的浓厚兴趣。唐老师见我对雕塑这么有兴趣,也就因材施教,把我往雕塑艺术这条路上带。”他说:“没有唐大禧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也就没有我钟志源的今天的成就。”那时候,他白天要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晚上才开始对雕塑艺术的学习、摸索,每逢节假日,他就把他自己所做泥塑头像和泥塑人体以及创作拿给唐大禧老师去点评。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年下来,虽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教育的他,俨然成为了在当时广州小有名气的“业余”雕塑家之一。

1983年,钟志源采用敲铜板的雕塑创作方式,创作的浮雕《姑嫂》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得优秀作品奖。这种敲铜板的技术方式才刚刚从前苏联引进,在当时,中国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掌握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雕塑创作上,钟志源也可算是使用这一方式创作雕塑的广东第一人。从《姑嫂》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钟志源对于写实性雕塑技法的运用,以及他对于铜板材质的兴趣与认知,而这件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他这两方面的优势,可谓恰到好处。他却谦虚地说道:“实际上我当时对敲铜板是一窍不通的,一知半解的我就开始动手了,拿块铜板就去烧了。因为年轻时做过几年机修工的缘故,兴趣使然吧。”

也许是,在当时,尝到了雕塑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甜头,钟志源也就更加坚定了以金属材料为主的雕塑创作。在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金属材料特点与表面肌理效果的不同之后,他明白了:雕塑家的兴趣在于既要面对着眼中的大千世界,也要面对手中的物质材料,在痕迹中显现的是作为雕塑家对意识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态度与看法,当雕塑家使用手中的材料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题材和观念的时候,技术和材质的同等重要,也就摆在雕塑家们的面前……作品《笙韵》《戏浪》《芦苇荡》就是他巧妙地赋予金属线材以“灵气”,线性敛如游丝,刚劲挺拔。他这种巧借于中国传统书法中的“挥写”和“意在笔先”的观念手法,用于雕塑现代化和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戏浪》才能够抓住已故前任国际奥林匹克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眼球,并且陈列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面。

初露锋芒的钟志源,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材料的兴趣,就是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切入到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当中去。而作品《大道》《突围》《湿地》这三件作品,也因此而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尤其是作品《大道》入选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得银奖。这件作品采用的是金属不锈钢板,由于其本身的材质的透明性,在光线下所产生的,受光面亮、背光面暗所营造出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让观者如同是在欣赏一幅泼墨的写意人物画,不锈钢的肌理如同写意人物画的皴与擦,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岭南劳动妇女在烈日炎炎下的劳动场面,进而藉此传递其快乐的精神状态。

其实,钟志源在金属雕塑创作期间,也没有放弃对泥巴这一雕塑基本材质的兴趣与热爱,也创作了一大批以泥稿为原材料的作品如《醉剑》《三元里抗英》《烈胆》《山泉》《舞》《风来花自舞》《青鸟》《桥》《飞雪》《囡囡》《蓝色探戈》《红彤彤太阳火辣辣的风》等等……其中,1987年创作的《醉剑》以失重和飘飘欲仙的感觉,最终作为城市雕塑被选中放在天河体育中心体育馆外,以隆重地迎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胜利召开。而十年后创作的架上雕塑《三元里抗英》,却采用钝角三角形的大构图,来塑造浪涌一般的人潮、海啸一般的气势,而这一移动的“长城”,又彰显出当时人民劳苦大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英雄胆略,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件作品也就自然地入选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并且最终获得金奖。

他的雕塑启蒙导师唐大禧在他获奖之后的作品集中的前言中,曾经这样恳切地说道:“一个人要自己了解自己是最难的,艺术家就更难了。艺术道路的把握,重要的是艺术家自己,时代在进步,艺术在发展,迫使每一个真诚的艺术家都要善于思考: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

正当雕塑业界的行内人士刮目相看钟志源的时候,他却已经默默无闻地开始了他在艺术上的第二次创业。在我看来,这一定是他的兴趣在“作怪”吧!

“我觉得艺术创作如果总是一个面孔、一种形式,我会失去创作的激情,我总是希望有新的东西来刺激自己,让自己保持一种很想创作的状态,很想去创作一种新形式的作品。”他非常诚恳地说道。

2004年创作的作品《清风》是汉白玉系列的首尊大理石雕塑,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与他之前惯于使用的金属雕塑形式和风格大相径庭,但他却把握得游刃有余。《清风》是他随意之作,也是玩腻了金属材料所产生的“审美疲劳”之后对新材料了的一次艺术探索。作品中的女孩,双手放在牛仔裤内,头微微抬起,闭上双眸,享受着当清风吹过身体时,那种令人愉快的感觉。而头发、皮肤、牛仔裤、吊带装、旅游鞋这五种不同质感的物质载体,却用汉白玉大理石这一种材质,把它们表现出来……看得出,钟志源是花了一定的心思与功夫的。当这件作品一经问世,就立刻博得行内人士一片叫好声,并入选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最终获得铜奖。

初试牛刀之后,钟志源开始了以汉白玉为材质的雕塑创作。时至今日,他所创作的汉白玉系列的雕塑,大大小小总共将近50件,几乎没有一尊是相同的。无论是头像、半身像还是全身像,钟志源总是情有独钟地去刻画女性的形体以及在形体之内那种独有的精神状态。因为他觉得汉白玉的纹理最适合去表现女性的形体特征,娇媚的面容、丰满的乳房、浑圆的臀部等等这些女性最优美的部位……钟志源总是采用自己所独有艺术技法以及形体语言去精雕细刻。而避开女人的性特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人享用造物主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而在作品《晨》与《飘动的裙》中,我们惊奇地可以发现这两件汉白玉作品与其它的汉白玉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在创作手法上钟志源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石刻艺术中压缩变形的技巧来进行汉白玉石雕创作。这一种手法是强调创作的偶然性和趣味性,属于中国风的式样;而其它汉白玉作品的雕刻手法更多的是强调作品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属于西方味的样式。变了形的女人体在汉白玉石头里不停地穿插流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可视的想象空间,使人分辨不清是女人体赋予汉白玉石头以精神,还是汉白玉石头给予女人体以物质。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然,对于观众来说,钟志源希望我们尽可能体会汉白玉这一材料的可塑与延展等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感受到其汉白玉石雕作品的扩张力和饱满感。

我认为,从这些作品最后的展示效果来看,钟志源对汉白玉材料的认识,可谓用心良苦……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观看钟志源的成长经历时,不难发现:兴趣对钟志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少年时,兴趣是指南针,给他指明了方向;青年时,兴趣是利器,帮助他克服种种磨难;失败时,兴趣是朋友,给他打气;成功时,兴趣是严师,鞭策他不断前进。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钟志源!预祝钟志源老师的艺术之树长青!

猜你喜欢
汉白玉雕塑家雕塑
巨型雕塑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我的破烂雕塑
四川汉白玉石材商会成立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写实雕塑
韩文华雕塑作品选登
雕塑家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