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艳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护理干预对于骨科患者早期进行恢复性锻炼的影响作用。方法:以2011年至2012年内收治的200名骨科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平均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用护理干预,有针对性的通过心理护理指导来改善对于功能性锻炼的依从性,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锻炼依从性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恢复效果上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绝大多数患者都不能正确理解功能性锻炼的重要性,心理上存在各种原因导致其不能很好的配合早期进行锻炼,往往影响到治疗后的恢复效果,因此实施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更好的使患者配合锻炼,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恢复性锻炼;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44-01
早期功能锻炼是包括在骨科治疗的三大原则内的一项重要恢复措施,不能仅仅满足于术后骨折的愈合,而是要尽可能、尽早的恢复肢体功能,而及时有效的进行恢复性的锻炼能够帮助患者尽早的恢复。从目前的临床现状来看,许多患者仍不能很好的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很低,甚至因此而发生摩擦或口角。如何提高患者的恢复性锻炼依从性,尽快恢复健康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笔者就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1年至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200例骨科患者资料为例进行研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性6l例,女性39例,年龄(43.6±11.2)岁;对照组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44.2±12.9)岁。收录患者均无认知障碍、精神病史等情况,确保能够正常交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治疗费用等一系列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实施护理干预,采用护理责任制,要求每个患者都有对应的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指导,指导患者在入院手术后1~2周即开始恢复性锻炼,主要方式为患肢肌肉的舒缩运动,增强患肢的血液循环,迅速消除肿胀和减轻疼痛。
2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2.1影响患者锻炼依从性的因素
2.1.1疼痛因素 从护理过程中的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患者是由于惧怕疼痛才抗拒进行锻炼的,这也是导致恢复性锻炼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疼痛会影响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双重状态,而且随着锻炼时疼痛感的加重患者的抗拒心理也会进一步的增加。
2.1.2缺乏认识 多数患者不了解恢复性锻炼的重要所在,所以表现出不理解和抗拒心理,在以往的护理措施中,护理人员仅仅是单纯的要求患者进行锻炼,而没有向患者说明锻炼的目的所在,因此患者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疑问,不能够彻底、有效的执行。
2.1.3缺乏信心 这主要表现在对治疗信心的缺乏和对自身信心的缺乏两个方面。患者由于担心治疗不彻底而给自身留下一定的后遗症,从而存在焦虑、紧张和恐惧等心理,加上对于手术这个词汇的敏感,患者往往很难有效的执行和配合护理人员所指导的功能锻炼。
2.2护理干预对策
2.2.1重视护理态度 首先需要重视的是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必须让患者了解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才能够更好的使患者配合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帮助患者安排床位,告知患者在入院后的一系列注意事项,让患者尽快的融入到医院的环境中来,同时和蔼可亲的态度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促进护患关系,使其更好的配合护理措施。
2.2.2改善心理 生理疼痛往往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况,必须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才能使其更好的配合进行锻炼。护理人员可以采用音乐、聊天等方式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在功能锻炼时护理人员要陪在患者身边,指导患者锻炼的同时要鼓励患者,和患者进行交流,在分散患者注意力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护患关系∞]。
2.2.3加强认知 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了解到功能性锻炼的重要性,使其在以后的治疗中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恢复性锻炼,同时告诉患者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帮助患者制定相关的锻炼计划,鼓励患者完成。
2.2.4增强信心 对于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可以将以前成功治疗的患者的事例向其解说,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信心,同时可以寻求家属的帮助,间接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树立治疗信心,使其配合进行锻炼。
3结果
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性锻炼的依从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患者的恢复时间、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4结论
早期的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加速肿胀的消除,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化,保证治疗的效果。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的让患者配合进行锻炼,提高依从性,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收稿日期:2013.03.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