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
摘要 医患紧张关系成为近年来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医学院校开设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等人文课程,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法律素质、增强医疗纠纷防范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生命。文章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阐释对该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同时,对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课程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和医疗体制转型期的到来,人们生活质量、保健需求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医患矛盾日益凸现,已成为目前社会和百姓持续关注的焦点。医学院校开设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选修课成为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和增强医疗纠纷防范意识、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途径;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课作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该课程融医学、道德、法律和伦理学等知识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对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全面落实新医改政策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选修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对规范医疗行业、保护医患双方权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需求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客观上需要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的培养、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尤其是《侵权责任法》的颁布,蚌埠医学院从2010年下半年在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选修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现谈谈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1.1 落实“以德树人、依法行医”教育理念
医科高校加强医学生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知识教育是增强医药人员医德与法律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医科高校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传统观念。据调查,当前医学院校教学设置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少数医学院校选择开设《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执业医师法》和《传染病防治法》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课称名称、内容体例、课时安排存在很大的随意性,①本课题组对安徽省主要医学院校调查发现也仅有蚌埠医学院独立开设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选修课程。蚌埠医学院正是基于培养大批既具有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更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法律素质的优秀医药人才的需要,通过开设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等一系列人文方面选修课程,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逐步确立将“以德树人、依法行医”育人理念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1.2 编制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把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内。我们教研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内医科院校开设与医疗纠纷相关的课程资料,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处理和防范医疗纠纷的经验,并结合教研组所从事教学和处理医疗纠纷的实践,在每学期结束时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调查反馈和对一些实习医院走访等形式,不断对本课程内容进行增加和删减,并对教学大纲做相应的修订,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合理。内容设置:以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基本理论、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为基,以刑诉法、献血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中与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相关的内容为维,并结合医疗机构现行的医疗制度与操作常规,紧紧围绕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主线,对搜集的材料精选、梳理,达到条理清楚、突出重点难点,并通过解析近期发生的、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例等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使授课讲义的内容体系趋于成熟。
1.3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我们教研组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选拔,两位主讲教师分别为来自我院一附院从事医患关系处理且具有医学硕士的副主任医师和一位具有法律硕士、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组成,有利于医学与法学两门较强实践性学科教育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扎实的理论讲授和运用精选的及教研组成员承办的典型案例教学,例如:2011年“9·15”北京同仁医院徐文事件和2012年“3·23”哈医一附属院杀人案等暴力伤医案及发生在本院医疗纠纷案件,经过教研组的加工,达到本课程需要的案例。教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予以讲解和组织学生讨论,既使学生了解案情,更使学生了解各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及国家和政府已采取和将采取的措施。激發学生从自身做起,提高医德水平和法律素养,确立责任意识、切实地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1.4 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了实现教学效果,我们教研组在运用传统理论讲授法的同时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研组把收集和亲自参与处理过的案例进行整理。“将事例中与知识传授有关的部分进一步具体化、细节化、精确化,而将事例中一些无关紧要的、无足轻重的部分省略掉,使事例突出重点,详略得当”。②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案例、讨论案情到总结处理结果,实现所学的抽象理论通过“实”的案例变得明确、具体,以便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与接受。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相关理论与司法程序。我们收集整理央视《今日说法》、《庭审现场》等栏目中涉及医患纠纷典型案例的视屏,先介绍案情并提出有关问题,再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最后给予点评。在每学期末都举办一次模拟法庭,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例如:本学期我们选择《庭审现场》栏目2012年12月18日播放的“黑诊所酿悲剧”视屏,先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对角色揣摩,随后引导学生自发开展一场生动有趣的“庭审模拟”。通过部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其他学生的“庭审旁听”,使学生自觉进入案件角色、与其中的人和事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开发心理机能、自觉接受教学内容。
针对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作为一门选修课的特点,我们采取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不仅仅考查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带给学生对生命健康、人格尊严、权利责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思考。因此采取较灵活的考核机制,比如参与案例讨论、进入临床观摩(写病历或观摩心得等)和课堂总结性发言及视屏观后感等占50%,最后交一篇1500字论文。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方式的采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锻炼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选修课教学思考
我校自开设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选修课以来,每学期24学时,1.5学分,5期共1107名学生(除临床医学专业外,还涉及护理、检验、影像、精神、预防和生物科学专业)选修该课程,由于课程设置合理、师资力量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融入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核合格率100%。从部分已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表现看:已具备较强的纠纷防范意识和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带教老师的表扬。经过几年的教学与实践,对进一步开设好该课程做了如下思考。
2.1 确立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观
黨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意识,紧贴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彻底改变“当前医学院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佳,医疗法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新医改的要求”③局面。主管部门应根据现代医学发展和实现新医改目标的要求,结合当前医疗纠纷的现状编制科学规范的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教材,突出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的最新研究成果,始终贯穿“提高服务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题。
2.2 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
在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统编教材出台之前,我院有关部门应优化已有的教学内容,组织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关专家,运用自身处理与防范纠纷实践、积极借鉴域外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实际,编写系统规范的试用教材或教学讲义。力求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重在实践。同时,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任意选修课课程设置为限定选修课(待条件成熟时设为必修课)。把该课程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既利于对学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结合此时专业课程(如“诊断学”、内、外、妇、儿和“急诊医学”等)的学习,有利于深化和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和守法观念,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并适当延长课时数(以36学时为宜),使学生既能掌握医疗纠纷的基本理论、鉴定制度、处理途径、法律后果、医疗事故构成与侵权责任、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等,又不致于过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教与学相合宜。
2.3 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
在现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教研组将吸收一名具有临床医、法教育背景的并从事医患关系处理的律师加入,实现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内容与医疗司法实践有效融合的良好局面。在教学方法上,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实现对大班教学效果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