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平台下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2013-04-29 20:10庄文敏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微博培养模式大学生

庄文敏

【摘 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工作,其文化正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文化的亚文化形式,利用这种被青年人热衷的交流方式搭建高校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平台,可以更好实现课堂、课外结合,避免多校区办学的时间、空间错位,促进大学生科技能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模式

一、引言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我国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息时代中,培养工作中具有科研意识的人才是我国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缺乏了对学生科技意识、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致学生毕业后上岗经常出现短期内很难进行有效的科研工作;选择继续升学读研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研能力转折的调适阶段。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日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目前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2000~2005年间高校扩招改革后,多校区办学成为很多高校面临的现实情况。学生活动效果也因多校区办学的地域问题受到影响。

(1)多校区办学,各学校、二级学院针对学生宣传和开展的科技活动方式、时间、内容不一致,校区、专业和年级之间的学生对科技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的程度不同,对全校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的同步性造成客观上的障碍。

(2)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有些学校专业不同年级在不同校区,以致出现:低年级是专业学习的调适过程,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高年级考虑就业问题比较多,也较少投入第二课堂活动;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学时数多,参与科技活动的时间少,学生难有高水平的科技作品。因为不在同个校区,地域中断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之间在科技培养中沟通和带动发展的延续性。

(3)学生科技活动以“课余活动”的方式开展,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其活动规模、培训时间和地点、资金等受到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

(4)学生参与热情高,但主要以短期的科技活动为主,长期研究坚持下去的少。

(5)学生科技活动多以讲座的方式进行科技能力培训。讲座经常流于传统的课程讲解方式,即表现在教学交流中存在中心领导人物,如Moodle,要在教师等中心领导人物的带领下完成一定的作业提交及课题交流等任务。一旦中心领导人物因空间、时间关系无法实施带领,学生科技训练的工作就会出现问题。

三、利用微博搭建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平台的意义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微博的优势在于,依傍着互联网,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在第一时间内传播信息,并因为网络虚拟的特性,针对博主发布的主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不带身份色彩。目前,微博文化已成为影响高校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形式,利用微博搭建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平台的意义如下:

(1)利用微博“平民化、去中心化”的特点,在传统课程教授方式的基础上引入网络平台,提出授课方式改革,可以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学基础上发挥微博优势,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2)利用网络覆盖特点,解决地域困扰,适用于目前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一体化。

(3)把微博带进课堂、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作为一项课程内容设置,使大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学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科技活动由“课外”变为“课内”,可以有效解决科技活动参与率和参与质量的问题。

四、利用微博搭建科技能力培养平台的对策

1.课堂教学为主,微博利用为辅

目前利用微博教授只是“微波炉”加热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方式,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在和传统教学结合时,微博还不能满足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通过利用潮流的网络信息技术——微博,寓教于乐。通过轻松的沟通方式,利用微博的“去中心化”特点,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更好地发现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存在的困惑。同时将共享的知识内容通过微博中的“微刊”方式发布,扩大学生接受能力训练的普及面。学生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微博的内容构建自己的交际圈。同时对觉得有意思的博文,微博用户还可以通过收藏方式,为以后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发挥教师主导和监督的作用

因为微博精神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在引入教学过程中,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会对教师有所顾忌,比较难实现真正的平等自由交流。所以在实施中,教师需要适时消减其身份特征,将话语权交给每位学生,同时加以鼓励、引导、监督、约束和规范学生微博行为,避免垃圾信息、偏离主题和使学习流于形式等不良学习现象出现。

3.立足原有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延伸课堂教育

每所高校内都有开设学生科技活动的社团组织,构建学生科技能力平台不能丢弃这些成熟的团体。以这些团委为课堂延伸,可以更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暨往学生团体活动开展的实际调研和活动成效分析,学生各项科技活动,如“标书竞赛”、“综述大赛”、“学院挑战杯竞赛”、“分析化学竞赛”和“卫生化学竞赛”等,都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科普创作源头提供了活力,并逐步拓展了大学生参与科学传播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资深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分享指导、教育的材料和经验,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上推动学生科技培养的水平。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微博这种新兴的社会网络技术,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将其运用于教育,促进教育跨入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拟把微博和教育教学实践合,对其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使学生能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个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微博”十大新潮用语[J].青年文摘,2010,(45):56-57

[2]王世来,林静. 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和训练组织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8.08.33-34

[3]尤晓建,徐黎. 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创新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3).313-314

[4]王世群.“微波炉”加热教育——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0.08(20).95-97

猜你喜欢
微博培养模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神回复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