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飞
摘要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由易到难的特定建筑设计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本文立足于建筑学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试着探索从教与学两方面将现代建筑理论融入高校建筑学设计课程当中,总结出一些教学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 现代建筑理论 建筑设计课程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在本科阶段设计课程中融入现代建筑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建筑也不例外,代表不同理论的建筑轮番粉墨登场,人们对建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的文化性、象征性和作为信息媒介的意义等方面都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而目前不少院校建筑学的设计课教学还是延续着几十年来的老传统,即使一些学校努力地使建筑设计教学的指导思想有所创新,但若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比起建筑的迅猛发展进程还是显得滞后许多。另外,现在多数学校对于现代建筑理论的讲解设置于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较少涉及,但選择读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设计单位,大批对现代建筑理论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的“新手”建筑师走上设计岗位,难免出现设计院反映的当下毕业生常见的一些通病:比如设计水平停留在低级阶段,只求功能合理,鲜有创新;方案做的不错,却阐述不清自己设计理念的“哑巴建筑师”;东拼西凑,重仿学,轻创新的“抄袭建筑师”;重形式,轻逻辑的“拼凑建筑师”,还有喜欢玩大师风范,却不解大师作品意义的“假大师”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现代建筑理论在设计课程中的拓展。
2 本科阶段设计课程中融入理论教学常见的问题
本科阶段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现代建筑理论教育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很多指导教师不重视理论研究,表现为在教学方式上基本上仍沿袭现代功能主义的教学思想,重视功能的解决,缺乏在建筑理论方面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加之建筑学的课程比较紧张,课时不足或师资力量的短缺,使得现代建筑理论与设计课程的结合困难重重。另外有些教师自我观念强,其执业生涯中一些定势的设计思维和习惯常常绑架学生对设计的不同认知,使得学生的一些建筑理念束之高阁。
学生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学生疏于对理论的学习,对建筑理论几乎一无所知,在设计上难以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还有部分求知欲强的学生也会自主学习一些国外流派的设计手法或先锋理论,但不少建筑理论来源于建筑以外的学科领域或自身异化为艰难而复杂的其他学科,加之“泊来”书籍翻译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浮于表面,还有一些晦涩难懂,若无人加以引导,难以引起本科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故多半希望在设计作业中有所创新的学生,也只是“饥不择食”地将当下流行的某个流派的作品生搬硬套地用在自己的设计题目中,求其型而不问其所以然。显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毫无益处,容易形成重模仿轻创新,重表不重里的风气。
3 现代建筑理论与设计课程融合的措施
建筑和建筑理论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建筑理论和建筑本身只有在相互对话中才能繁荣。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本质上讲是教师对学生想像力的鼓励和对创造力的培养。理想的建筑设计课题应该是一个充满学术活力和纷争的场所,是一个能让建筑设计者们通过设计对话激发灵感的场所,能够让师生从那种活力中共同进步,汲取建筑理论和设计策略的养分。
要达到理想的教与学的效果,负责设计课程的指导教师应积极加强自身建筑理论修养,只有教师自身对于建筑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才不至于在只了解皮毛的状态下,产生对学生的误导。教师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设计课的进程,分阶段,分难度地融入现代建筑理论教育,伴随着设计课的深入,以精心组织的讲座形式逐步穿插讲授现代建筑理论的知识。比如:文明主义建筑、隐喻主义建筑观、建筑符号学、建筑现象学、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建筑学、建筑类型学、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西方晚期现代建筑思潮、新陈代谢论与共生论、亚历山大模式语言、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西方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图式思维理论、建筑设计计划论等理论及设计方法。让学生来自直觉的个人思维活动找到理论的支持,对建筑的认知能够透过表层去认知深层次的肌理。
另外,除在设计课前期中穿插建筑理论讲座外,还要鼓励和带领学生去体验建筑,思考和体验行为方式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设计合理的行为模式角度出发,进而理性地推演出更符合人们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空间和路径。设计课程开始的第一阶段除收集必要的设计资料外,应该组织一系列的分阶段的“设计对话”,引导学生针对设计任务进行情景式的设想、讨论 ,初期可以研究人对特定建筑的需求和在特定环境中人的行为, 让学生以发散的思维状态迎接新的设计任务,在一种“融合”、“互动”和“灵活”的讨论中获得一种使精神升华的体验。
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在初期鼓励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寻找和思考设计中应该抓住的主要矛盾和出发点,并准备好在集中讨论中发言,教师与学生一起谈论博物馆设计中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讨论可以从博览类空间的展示方式、观展人员的行为模式及不同展示主题下观众的心理需求出发,也可以从特殊的场地环境、地域文脉多个角度等出发,让学生能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并从不同思维模式的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新的灵感。还可结合设计类型的难度,在深入到相应的环节后,加入建筑技术、构造和结构方面的讲座,强化学生的设计阶段感,有益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将来走向社会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建筑师。
当然,对于设计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建筑理论融合于设计过程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变成他们的第二种天性,成为习惯的一部分,只有将复杂的理论融合在一次次由易到难的设计过程中,掌控理论的经验才能够得以积累,个人的由理论指导实践的工作方法也会逐步形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探讨、不断改进,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能让学生顺利地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相对接,成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的多面手,以适应现今大学生就业趋势,拓宽其自身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 孟建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J].时代建筑,2001(增刊):36-37.
[2]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亚历山大·佐尼斯.重塑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