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峰
【摘 要】目前我我国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在分析了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现行条件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原因;策略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外语学习中传统的语法教学受到人们的冷落和歧视,有人甚至指出语法教学对外语学习非但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外语学习带来一些负面作用,这更加导致了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降低。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传统的语法课正在逐渐地淡出各个层次的外语教学安排。同时日常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给语法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有:
(1)主观认识的偏差。不少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在大学阶段已经没有必要进行,她们认为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完了语法知识,现在没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语法教学往往形同虚设,或者是点到为止,不够深入。
(2)客观因素的制约。第一,大学英语公共教学没有开专门的语法课,语法由精读教师顺带讲授。由于课时紧,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削减语法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提出相关语法问题或者课后出现了与本课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教师才给予讲解或解答,这就造成了语法课严重不足。第二,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少有系统的语法材料及练习,只是对语法进行泛泛的讲解教师往往是就课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散处理,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很难就语法难点做出解释。
(3)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语法教学。教学是讲解式、灌输式的,内容主要是语法规则。教学环节包括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练习——学生记忆规则。这种传统的语法教学使得死记硬背成为学好语法的必要手段,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语法的负担,而且语法学习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事情,一旦学生失去兴趣,对于语法教学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众所周知,语音、词汇、语法都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三要素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语法知识对高效率的交际起着制约作用,目前,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语法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语法规则,很少考虑语境、交际目的。②教师因教语法而教语法,学生为考试而学语法。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我国的英语语法教学就很难取得进步。
鉴于此本文提出了现行条件下大学英语的改进策略:
(1)增强语法意识,引起有意注意。要想增强学生的语法意识,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发挥正确的作用。Ellis等人指出,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具备必要的技能,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形式上。他认为,向学生教授语法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对学生语法意识的培养。认知心理学认为,要使语言习得发生,学生必须自觉地注意所学外语的语言形式及其体现的意义。
(2)教师必须改变观念,重视语法教学。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语法对于语言本身的重要性,还应关注语法学习对于学习、掌握英语的必要性,要认识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进一步扩展和加深。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讲解和训练学生学习中薄弱的语法点,必要的时候要对语法知识进行串讲,为学生今后的英语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处理好语法和语法教学之间的关系。语法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语法教学是教会学生掌握语法规则,正确使用语法的应用科学。作为一线的教师,自身要学好语法理论 ,在教学中先简后繁、逐步深化 ,将语法教学渗透于各种课型教学中,实行随机教学。
(4)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互联网给英语教学所带来的方便,有效实施语法教学。首先,教师可利用网上的各种语篇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是如何工作的。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可通过某些网址,就一些教学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直接获得专家的帮助。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交流进行互动测验,及时地检验自己的语法能力
(5)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语法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一门外语语法体系的几种方法有:①有意识的规则学习。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法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意志。②系统的操练。就某一语法项目有目的、系统的操练,达到理解意义,握规则,灵活应用的程度。③无意识的习得。通过大量的阅读潜意识地了解词语的用法和语法规则。因此,语法教学应该同样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综合掌握运用以上的几点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语法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语法的学习不可忽略。只有增强师生的语法学习意识,并采用正确的语法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大学英语语法的现状才会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衡仁权.国外语法教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综述[J].外语界,2007
[2]黄慧.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