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摘要: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音乐教育能给特殊儿童带来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和进步,这种音乐教育应以帮助儿童感知声音为突破口,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特殊音乐教育模式下,促使他们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功能与特点 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已有各项研究成果证实通过有效的音乐教育,能使这些儿童做出音乐方面的反应与互动,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长期参与这些音乐活动,可给他们带来运动、感官、认知、心理、社会行为、情绪等方面的改变和进步,进而把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这也是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孜孜以求的终极目的,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尽可能地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一、感知特殊儿童心灵中的音乐世界
每一位儿童都拥有自己的音乐世界,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作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要认可并理解他们的音乐世界,知道这些孩子通过什么方式感知声音,明白处于音乐教育环境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这些声音与音乐对会他的成长以及发育起到怎样的作用。
试探和了解特殊儿童对具体乐声、乐器、节奏、旋律、音乐活动的反应,分析其表达的情绪或意愿,是用音乐建立与特殊儿童沟通桥梁的基础。特殊儿童和声音接触后产生的特殊反应是他们有意识地倾听与感受的结果,如果在单纯的置身于声音刺激的环境中,而不予以引导和暗示,他们也不会和声音有过多的亲密接触。有些重度精神薄弱的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只是属于条件反射,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察觉到声音的存在。因此对这些孩子来说,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并尽可能理解每一个声音是打开特殊音乐教育之门的钥匙。
从出生起就患有身心残疾的儿童不可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理解并逐渐掌握外来各种声音的刺激作用,他们缺乏分辨声音的能力,感受不到或者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当他们处于陌生的充满各种声音的环境中时,会惶恐不安情绪激烈。这时便需要教师的帮助,首先即是调整学习环境,要营造一个声音刺激相对集中,而玩具、乐器以及颜色鲜艳的物品相对较少的环境,在特殊儿童适应这个环境后,灵活应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有针对性地进行单一的刺激与训练。
二、由“精彩的瞬间”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1.使儿童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
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对许多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因此帮助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借由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的充实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
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有些孩子难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特殊音乐教师应能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慢慢为特殊儿童与音乐交流,为其构建音乐世界并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看到他们沉醉于音乐的精彩瞬间。如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意识到手中的鼓,开始用小锤持续地敲击。教师或演唱或用钢琴即兴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支持儿童的音乐反应,这种融洽的音乐互动场面是特殊儿童开启心灵、交流互动、发展自身能力的起点。但遗憾的是,体验充实的精彩瞬间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儿童有感知音乐的短暂行为,因为缺乏专业音乐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让这种短暂的体验使特殊儿童更加充实与快乐的生活,
2.转化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间固然令人动容,但特殊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孩子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特殊儿童在音乐中体验到的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乐趣,借由音乐学习的机会,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移植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
在特殊音乐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有不同的音乐节拍相配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微妙的调整、变化音乐的节拍,需要始终仔细观察儿童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为行为。在音乐互动中,教师的表情、眼神、姿态,与儿童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乐曲,用多大的音量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对诱发儿童的音乐行為及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1.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
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是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发展其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逐渐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的关键因素。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歌曲应旋律简单、歌词浅显易懂,如以发展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节日歌、游戏歌等;音乐游戏与舞蹈以促进肢体活动,提高其身体的活动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与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掌握学习时间与状态;音乐欣赏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增强他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如鸟叫、虫鸣、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教材来源;乐器教学主要是各类鼓、沙锤、碰铃、三角铃等小巧、简单易学的乐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自信心,发展其音乐创造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主,在轻松、愉悦、充满情感交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其体能与智能。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从加强音乐教师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配备音乐治疗相关的硬件设置、制定具有治疗意义的教学方案与音乐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去努力,积极观察与研究音乐教学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行为缺陷的补偿效果。
2.作为学校音乐教育补充的特殊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音乐欣赏、唱歌和音乐游戏,不仅能矫正儿童身体与动作的不协调,发展儿童的记忆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潜在地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需要重点训练和强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极具亲和力的家庭氛围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家庭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与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兴趣,在巩固其音乐行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社会行为的转化。特殊儿童往往戒备心理较强,家庭是其感觉最为宽松、自然与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音乐活动中,这也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音乐教育对于持续地激发与保持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来带来的快乐,并用音乐充实儿童的闲暇生活,锻炼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学校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这也要求家长能持续地跟踪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艺术素养,学会启发、引导,能抓住诱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足够地尊重和关爱孩子,才能影响和感染孩子。
3.连接特殊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再加上特殊儿童本能的孤独自闭与家长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极少与社会接触,锻炼其社会行为也异常的困难。社会音乐教育就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这个途径,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儿童不间断的学习提供了场所。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特殊儿童音乐学习班,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性的音乐会。社会音乐教育要教给特殊儿童的不是系统而复杂的音乐知识,而是促进他们掌握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达到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
四、结语:回归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应具有审美教育、康复训练、品质培养、世界观养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但以学校为主阵地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也受到了普通音乐教育的同化与影响,存在着“教化情节”严重、受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当前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功能本位受到扭曲,针对特殊儿童进行的音乐教育应实现人本的回归,教育功能应直接指向特殊音乐教育的自我心理构建功能、特殊音乐教育的行为矫正与代偿功能、特殊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状況和实际需要,编制合适的音乐教材,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